本期目录

    2022年 第3期 (总第209期)
    刊出日期:2022-03-31
      学术笔谈
    • 杜宏武, 李树华, 姜斌, 陈筝, 龙灏, 袁晓梅
      2022, 0(3):  1-0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疗愈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价值已得到多方面研究的证实,早期心理医学、康复医学的成果逐渐影响了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人居,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疗愈环境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层级蓝绿空间、自然元素等视角,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研究的内容,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实验手段,成果斐然。本刊编辑部以“健康城市与疗愈环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不同背景的学者就疗愈环境议题做集中并各有侧重的探讨。李树华从城市尺度探讨绿色和健康的联系,认为城市是人类聚集和生活的场所,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理想城市应当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能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需求,也能提供有益人类健康的适宜人居环境。“绿康城市”论就是当今缓解“城市病”与“城市人群病”的理想模式之一,而日本东京城市中心“大手町之森”正是“绿康城市”论的实践先驱案例。基于人、自然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欧美、日本与中国理想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对进行建设“绿康城市”实践时应坚持的原则与构成要素进行探讨。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的显著种族差异反映出健康公义问题。姜斌等就此提出假设:绿色空间覆盖率更高的地区感染率种族差异会明显减少。本研究在控制了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与慢性疾病变量后,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来测量新冠感染率种族差异与绿色空间变量的关联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县级尺度,更高的绿色空间覆盖率会令种族间的新冠感染率差异显著减少,其中有四类绿色空间类型具有显著影响。最终我们建立了一个周边机制与五个核心机制来解释这种关联性。杜宏武等认为高密度城市日常生活场景满足人的恢复性体验尤为重要,新冠疫情强化了这种需求。良好设计营造的办公楼、住宅两种空中花园都有恢复性效益,但其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明显不同。为增进空中花园的恢复性效益,其空间位置、组合与空间联系应合理布置;探索其恢复性效益的影响因素,如视觉通达性、空间层次、绿视率等,提升其空间品质;构建支持性环境,强化复合功能,提高参与度和使用率。陈筝认为城市中的绿色接触对促进城市居民健康非常重要。在实际项目中,高绿街道的健康效益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街道本身的功能和使用。陈筝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的街道改造建设,通过行为实验采集了40位被试在具体街道场景中步行、商业设施使用、街旁绿地游憩的选择偏好,以及他们对于街道环境的第一印象和分维度评价。与此同时,通过SMI Redn Professional桌面式眼动仪记录了被试在做相关选择或评价时的注视情况。为健康街道的设计提供决策支持。龙灏尝试梳理、阐述了循证设计在康复花园设计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认为作为CCRC型养老社区中重要的心理生理康复空间,康复花园需要以循证设计为方法,通过科学清晰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心理疏导功能,伴随疫情下医养机构封闭化管理的常态化,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等问题愈加突出,希望本文能为未来的康复花园设计思考提供依据与帮助,为新形势下CCRC型养老社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康复空间。围绕WHO 老年友好城市框架,袁晓梅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适老社区环境”概念。从“舒适安全”“促进活动”“亲近自然”“互动联系”四个层面,建构“老人+环境+生活”的关键技术体系。旨在将医学的康复治疗融入老年人日常的户外活动,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寿命提供有效的环境解决方案。结合袁晓梅教授团队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循证实践,说明相关技术的健康绩效与应用潜力。

    • 人居环境
    • 杨楠, 孟庆林
      2022, 0(3):  9-1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基础数据的建立是为在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现象,为设计提供客观真实的设计依据,使设计具备“科学性”。随着BIM、GIS、智能化设备技术的进步,结合统计学、CIM相关知识,通过数据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梳理出数据流转路径和作用。依据路径和作用建立由数据输入、数据转换、数据载体和数据应用四部分组成城市基础数据框架。同时可应用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具备指数性应用价值和必要研究价值,无论是现阶段社会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关键期,还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城市基础数据承担着核心决策依据的重要角色。

    • 陈天, 谭凝
      2022, 0(3):  19-2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范围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跨越河流的空间限制不断拓展,而低温范围区域主要集中在蓝绿空间。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在景观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绿空间的斑块周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色空间的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在1500m×1500m尺度样本中相关程度最高,与绿色空间在300m×300m最高,且蓝色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率更佳。最终提出面向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议,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 张莎玮, 林南谷, 晏忠
      2022, 0(3):  28-3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 设计研究
    • 程世丹, 彭昱, 刘炜
      2022, 0(3):  38-4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武汉大学早期校园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但因史料缺失,对其存在多种解读,影响其学术价值的完整呈现。基于设计师凯尔斯的教育与职业经历,聚焦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校园规划思潮和范式,将建成环境与书面文献进行比照与分析。研究表明美国近代校园规划的环境启迪理念及相关范式在武大早期校园中均有体现,可概括为自然取向和经典遵循两大特征。早期校园由追求理想大学的愿望所塑造,融合了自然品质与经典秩序,并与大学和国家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回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诉求,对当代大学校园建设仍具重要启示作用。
    • 李梦然, 郑 潼, 汤楚乔, 刘龙英, 苏燕妮, 梁浠玥, 李 晖
      2022, 0(3):  47-5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 宋修教, 张 悦, 程晓喜, 黄献明, 连 璐, 贺秋时, 林奕莹
      2022, 0(3):  56-6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针对如何加强建筑平面空间划分设计以改善建筑自然通风性能的定量分析支撑等问题,通过构建进深不同、内墙分隔疏密度连续变化的标准层平面模型矩阵,控制外窗开启扇洞口面积比变化,进行室内风环境模拟,以“标准层新风换气次数”为评价指标,分析模拟结果,发现平面空间划分与建筑自然通风性能的相关性规律,及这一规律在不同外窗开启扇洞口面积比下的差异化表现。结论包括:控制进深较小、外窗开启扇洞口面积比较大,有利通风;内墙分隔疏密度对建筑自然通风性能影响不明显,但室内有无分隔影响明显、且以2.5%的外窗开启扇洞口面积比为临界点呈现差异化表现。

    • 王俊超, 王世福, 赵渺希
      2022, 0(3):  64-7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建筑评论在互联网泛在影响下正成为市民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促进了城镇建筑风貌营造的社会普及,但偏离于专业认知的大众审美有可能导致专家共同体知识话语的相对式微。以华为欧洲小镇为实证,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多源网络文本进行研究,揭示专家和公众在互联网语境下对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差异。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提高了建筑风貌认知与评论的公众参与程度,并使得公众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得以凸显;专家更加关注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法模式与文化内涵,且与公众存在显著性的褒贬差异。文章提出,建筑风貌管理应重视不同群体的作用,厘清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的运行界域,提高城镇建筑风貌的专业管理能力。
    • 张文涛, 肖大威 , 廖路思
      2022, 0(3):  72-7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省际边界区协同发展对优化区域功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眼粤闽赣省际边界区代表性城市的交互关系,借鉴国内重大的省际边界协同实践案例,梳理边界区与协同体的耦合机制,分析边界区的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并从新发展理念切入边界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致力于减少边界区的空间阻隔、政策分化和产业重叠,畅通空间优势要素流动,促进空间产业协调、治理协同,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积累空间实践借鉴。

    • 景观设计
    • 冯姗姗, 寇晓丽, 常 江, 胡曾庆, 李 成
      2022, 0(3):  78-8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存量背景下高密度建成区“无缝插绿”的困境,对目前关注较少的非正式绿地的概念、类型、价值和更新设计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对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的6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非正式绿地具有无人管理及覆盖自发生长植被的特征,可分为面状、线性及点状绿地,具有增强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绿地公平性、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居民安全健康社区环境等重要价值,居民对非正式绿地喜好存在偏差,研究表明该偏差与受访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密切相关。非正式绿地是城市绿地(广义)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用地转变、低扰提质、界面融合三种更新设计模式。

    • 杨 春, 谭少华, 岳 翰, 胡瑶瑶
      2022, 0(3):  88-9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研究农业结构转型对山地乡村景观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对促进山地欠发达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景观改善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开州区九岭村为例,通过GIS遥感、野外实地填图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分析九岭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变化和居民生活满意度提升。结果显示:1)九岭村农业结构调整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非粮化的“增效提质”转型方向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沿着更加契合山地自然条件的方向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层级规律;2)乡村景观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多级分化特征,平坡较低、缓坡低和中坡中地形位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LDI)、景观破碎度指数(FI)、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聚集度指数(AI)得到较大改善,斜坡较高和陡坡高地形位区域的LDI、FI和AI变化幅度最低;3)农业纯收入、乡村旅游收入占比、村交通设施条件以及人均实际耕地面积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性要素;4)研究构建的“农产品非粮化的增效提质需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农用地利用方式转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分析路径能够有效揭示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景观变化和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三位一体耦合关系。
    • 吴 雷 , 雷振东, 武艳文, 田 虎
      2022, 0(3):  98-10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3.0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