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2]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0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张浪.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4):50-54.
[4]伍伯妍,钟全林,程栋梁,等.中国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
[5]叶骏骅.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6):94-96.
[6]刘志强,王俊帝.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3):81-85.
[7]韩旭,唐永琼,陈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规划师,2008,24(7):96-101.
[8]刘颂,刘蕾.再论我国市域绿地的管控[J].风景园林,2015(5):38-43.
[9]张朋飞,李鹏,杨秋生.城镇园林绿地均匀态量化指标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6):78-84.
[10]刘志强,刘晔,洪亘伟.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6):205-211.
[11]周兆森,林广思.城市公园绿地使用的公平研究现状及分析[J].南方建筑,2018(3):53-59.
[12]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1):53-56.
[13]王云才,杨眉,奉朝洋.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J].南方建筑,2017(2):29-33.
[14]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79.
[15]刘志强,刘晔,王俊帝.中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时空匹配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6):189-195.
[16]Jianguo Wu,Dennis E.Jelinski,Matt Luck,et al.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Scale Variance and Pattern Metrics[J].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6(1):6-19.
[17]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地区多尺度城乡收入的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1):131-148.
[18]王毅,陆玉麒,丁正山,等.基于PDI指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成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1):1663-1671.
[19]叶信岳,李晶晶,程叶青.浙江省经济差异时空动态的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77-1186.
[20]王少剑,王洋,赵亚博.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0):1184-1192.
[21]胡伟艳,刘恬.建设占用耕地空间差异的多尺度特征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8-46.
[22]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9):14-19.
[23]刘颂,肖宇.中国区域绿地规划的原旨与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6):28-31.
[24]臧鑫宇,王峤,陈天.生态城绿色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构建[J].城市规划,2017,41(10):68-75.
[25]邢忠,朱嘉伊.基于耦合协调发展理论的绿地公平绩效评估[J].城市规划,2017,41(11):8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