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期 (总第202期)
    刊出日期:2021-04-30
      国土空间规划
    • 梁印龙, 田 莉, 严雅琦, 等
      2021, 0(2):  1-0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农村集体留用地是我国征地补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补偿制度,在保障失地农民长期收益、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集体土地权能的缺陷与模糊,留用地土地发展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土地发展权为视角,首先从城乡土地二元制度、传统法定规划空间管制、开发利用模式三方面分析了集体留用地土地发展权受抑制的表现和原因。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留用地开发利用与“总规-详规-实施”多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总结出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中留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核心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厦门、杭州、广州等城市多元化的留用地开发利用模式,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开发利用模式的联动创新是推动新时期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 杨箐丛, 朱 江, 詹 浩, 等
      2021, 0(2):  9-1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了全域分区分类用途管控体系,明确了7类一级规划分区、20类二级规划分区,但关于规划分区的具体划定方法和管控机制却并不明确,学术界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导致各地在当前规划实践中缺乏指导。根据各类分区的含义,在充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类分区的划定尺度、划定步骤、边界衔接与冲突协调等技术要点,并以东莞水乡功能区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同时,基于国内外分区管控经验借鉴,提出传导管控、条件管控、结构性管控三种主要管控方式。
    • 周 静
      2021, 0(2):  18-2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1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主要目的是梳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并提出系统构建满足全域全类型全周期要求的用途管制体系的建议。主要采取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首先从探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概念内涵入手,提出新时代用途管制工作应拓展沟通范畴,打通各环节,形成一套自洽的闭环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然后通过对近期出台的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文件及规程关于用途管制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规划编制中的实际执行情况,指出目前用途管制工作的主要挑战与难点。最后部分提出下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值得关注的重点任务及具体操作路径建议。建议构建以计划指标管理、空间分区分类划定、用途管制措施设定、用地审批和实施监测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设计五个环节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用途管制体系,尤其要完善规划和管控指标和监管指标的衔接,增强用途转用和纠错调整机制的建设。市县一级国土空间规划应以探索构建一般农业区、生态控制区、城镇预留区的用途管制机制为重点,既保证刚性要素传导,又因地制宜、具有弹性。
    • 李 昕, 慕 蓉, 彭琪帜
      2021, 0(2):  26-3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2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20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市政府为保护工业、维持城市活力,以计划制造区规划为开端,在区划、基础设施、财税等不同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工业用地的管理保护措施。由此带来制造业回流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芝加哥政府在此基础上有力推动了工业走廊现代化运动。近年来,深圳、广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相继颁布工业控制线等管控现有工业用地转换的工业区块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通过梳理芝加哥工业保护规划制定和发展的历程,总结芝加哥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一系列制造业保护措施,为我国城市工业区块规划提供借鉴及启发。
    • 姚 凯, 杨 颖
      2021, 0(2):  34-3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3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市级统筹和市县传导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浙江省地级市规划探索构建 “5+7+5”的规划统筹与传导体系:重点抓住“格局、底线、园区、要素、设施”五大规划核心要素进行市级统筹,依托“结构、指标、分区、边界、名录、位置、规则”七项关键技术支撑规划在市县间传导,同时基于事权体系建立五项配套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实践表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既要遵循自上而下分级的规划传导技术逻辑,更要形成事权对应、上下联动的规划统筹政策逻辑,从而实现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 李 涛, 李云鹏, 王新军
      2021, 0(2):  39-4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3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不仅开始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成为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卫星遥感的国土空间监测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帮助人类全面调查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人类更合理的开发、分配、利用自然资源,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将根据国土空间相关理论发展历史,针对新时期国土空间监测的需要,重点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从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出发,总结地理信息的技术科学理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的基础理论,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理论体系、国土空间监测应用理论,并提出对未来国土空间监测的展望。
    • 李 云, 方 晶
      2021, 0(2):  45-5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4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海洋空间规划作为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的多用途海洋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是解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人类行为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有效工具。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背景,讨论了全要素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陆海统筹要求,同时对国内外海洋管理及规划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并结合深圳市海岸带规划编制内容总结了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管理和空间规划优秀经验,从整合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健全实施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海洋规划管理的框架思路,对未来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做出发展构想。
    • 邵 琳, 曹月娥
      2021, 0(2):  51-5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5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市县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空间开发保护关键环节。首先回溯了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演变,提出土地私有制下空间用途管制目的在于限制私人土地开发权;而我国在土地公有制下重点在于抑制地方政府的开发冲动。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分析现行市县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仍存在对地方开发的管制盲区,未能有效制约土地开发的低质低效趋势,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进而提出严格层级传导,保障管控要素精准落地;通过精细化空间管制提高地方土地利用集约度;以及生态优先,强化空间用途管制的地方特色。
    • 夏方舟, 刘 唱
      2021, 0(2):  56-62.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5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当前,规划中对于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的问题相对缺乏关注与研究,混合社区的概念认知和实践操作仍然较为模糊。研究分析了居住分异形成的内在逻辑,借鉴其他国家关于混合社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混合社区的可行模式与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为应对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设计以收入混合、产权混合与建筑混合等为主要组成模式的混合社区,在空间上酌情选择群体间“梯度-互嵌”的二维混合布局或“栋-层-户”的三维混合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更应尤为重视混合社区的规划设计,只有合理规划混合社区的区位选址、空间布局、混合目标、规模比例、产权形式、建筑模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才能有效缓解不平等和不均衡的社会矛盾,助推实现社会群体有机融合和经济社会和谐有序的持续发展。
    • 学术笔谈
    • 刘玉亭, 袁奇峰, 马向明, 邹 兵, 黄慧明, 罗 彦
      2021, 0(2):  63-7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6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及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成为行业热点,并引起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以及规划学科与行业发展,本刊编辑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学者与业界专家就国土空间规划的广泛议题进行探讨。首先,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共存,刘玉亭教授认为不仅要在目标导向上做好多规合一转变、生态文明托底建设、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兑现,还要在内容编制中实现关键科学问题的落实;同时,面对更加复合、复杂的编制要求与成果体现,如何在庞杂、多层级的规划体系中实现部门、职能和制度的高效整合是关键,要充分意识到国土空间规划是颇具差异化、具体化的长期动态博弈过程,与之匹配的学科与行业的发展都要突破传统模式,充分延伸其发展内涵。围绕新时期规划的发展定位问题,袁奇峰教授通过溯源城市与规划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出现是契合当下国情的调整,相比于关注投入产出最大化和减少损益,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应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当今的规划要从辖区整体和长远发展的立场出发,成为兼顾经济发展、生态维护、政府失灵规避的决策过程和土地开发管制的行政制度。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转变,马向明总工程师认为问题诊断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旧式的目标导向实际上则造成了实施层面成为短板的现实;国土空间规划所补充的结果导向原则,有利于推动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实施的连续性,但现实中依旧可能面临着目标与结果脱节、部门合作与政策整合困难的窘境。围绕行业与学科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话题,邹兵总规划师指出,一方面要意识到新形势下规划范畴和内容、工作要求以及技术手段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调整,强调落实一张明确的蓝图、囊括更加广泛的编制内容和拓展学科知识覆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守规划的本质,包括规划分析与发展的基础逻辑、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发展追求以及空间方案的具体落实。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空间价值再塑,黄慧明总规划师提出了以存量带动流量、以整备重构空间、以效率配置资源、以民生提升品质的四点主张,而“分区+分类”的划定与更新思路则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评估,也有助于规划和实施环节的衔接。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的要求,罗彦总规划师围绕目标与理念、方法与内容、实施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认为“三调”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自然地理格局是空间图底上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限定;而统筹性的规划权责分配是实施的关键保障,规划要把公共设施、资源和空间效率一并囊括并视作未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
    • 民居与传统建筑
    • 刘雄强, 杨大禹
      2021, 0(2):  71-7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7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拉祜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拉祜语“卡”是村寨(聚落)的意思,“卡”作为拉祜族特有的乡村聚落,展现了拉祜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卡”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传统聚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主要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选取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并追溯“卡”形态特征的成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团状内向型、带状延展型和枝状组合型三种类型的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并详尽分析其聚落空间形态内的构成要素。以期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内容。
    • 林广臻, 陆 琦, 林广思
      2021, 0(2):  77-82.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7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岭南宫苑园林是岭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的形成,对于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术界对于岭南宫苑园林研究还并不多,对于如何继续推动岭南宫苑园林的研究,仍处于开放讨论中。通过对建国后至1990年代中期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文献梳理,厘清了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早期历程。对这个研究历程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结论进行回溯,从而明确岭南宫苑园林这个学术概念的生成。这对于继续完善岭南园林史的研究,推进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建构,有着重要作用。
    • 设计研究
    • 曾 卫, 张艺可
      2021, 0(2):  83-8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8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量化分析了古寺庙及周边地区地点性与居民地点感的内在关系,提出城市更新中该地区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为地方更新从物质空间过渡到人的社会文化转向提供参考。在文献归纳中发现,地点理论认为地点性与居民地点感之间存在相关性,因而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AMOS模型方法对金凤寺地区进行研究,得到整体空间和文化特色对地点感有正向影响,服务设施对其有负向影响,地点性与地点感有显著相关性的结论。提出的寺庙地区保护和利用的可行策略,维护了地点特色,增进了居民的地点认同,使地点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独具特色并富有竞争力。
    • 龚蔚霞, 周剑云
      2021, 0(2):  90-9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9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独特的“一国两制三法系”的区域,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划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地区未来如何开展规划法规制度上的矛盾协调、借鉴交流与创新,通过充分搜集广东、香港、澳门的规划核心法律文本,在系统完整的梳理三地现行规划法规的立法背景、规划法规的内容安排与运行特征后,发现三地规划法规体系均呈现出与本土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渐进式变迁过程。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语境中,三地规划法规制度协调和融合所创造的良好法治环境将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三地应立足各自制度环境,渐进式地形成既适应本土情况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划法规制度。
    • 王 静, 杜 鹏, 吴中平
      2021, 0(2):  96-102.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09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湿热气候下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与应用逻辑,为我国高层办公楼的绿色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运用建筑气候适应性思想,聚焦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案例归纳与分析气候特征,总结湿热气候下绿色高层办公楼在隔热、遮阳、通风、节能方面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广东交通设计大厦项目实践,在城市、建筑与细部尺度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有效运用,深刻塑造了建筑的形体与空间特色。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有益于创造出适应气候环境、更加节能健康的绿色建筑。
    • 刘墨渲, 姜文艺
      2021, 0(2):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介绍社区营造参与活化的方式及成果,为工业遗产活化思路提供借鉴。以台湾高雄桥仔头糖厂作为案例,分析其内在价值、空间再利用方式及地方组织参与营运模式,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活化策略:建构地方价值认同,灵活置换闲置空间,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并指出社区营造中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桥梁作用,反思社区营造过程的局限性。社区营造介入工业遗产活化的根本前提是建立起地方认同。政府、 企业、民间及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可持续的开发经营,将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实体的保存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 孙方婷, 许志坚, 杨远丰
      2021, 0(2):  111-11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为促进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探讨用BIM技术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新方式。岭南传统民居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构建,需要获得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对获取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两种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信息模型构建的方式,其中一种用全息影像测绘仪实测传统民居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据信息化模型的方式,是一种构建BIM数字化信息模型的逆向建模方式,对于古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建筑等类型的建筑数字化建设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用BIM技术构建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将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 盛宇宏, 唐志钊, 麦 祺, 万丰登
      2021, 0(2):  115-12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1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满足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业化的同时,以可实施、低消耗的方法解决人们追求多元生活方式的居住诉求。通过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分析,提出并实践了复合模组的户型设计策略,打造“一生之宅”的概念。通过 “一生之宅”对“公共”和“私享”两大空间区域的探索,为产业标准化和生活需求多元化的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一生之宅”现已初步投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及社会认可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 马辰龙, 朱姝妍, 王明洁
      2021, 0(2):  121-13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2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分析机器学习技术在建筑设计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为建筑师将该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流程提供指导。综合运用知识图谱手段和从前沿研究文献中搜集代表性论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从应用角度研究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实现路径。得出机器学习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现状特征和未来研究趋势,明确了当前机器学习技术引入建筑设计的具体实现流程。机器学习技术为建筑师提供了从直观的数据视角呈现复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建筑学的边界。
    • 范跃虹, 赖奕堆, 李紫妍
      2021, 0(2):  132-13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3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 高文静, 黄 翼, 肖大威, 向荟琳
      2021, 0(2):  140-14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4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超高层建筑具有耗材多、能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实施绿色策略是解决其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在运行使用阶段能否达到设计预期的绿色绩效和使用效果可通过使用后评估进行检验。以广州西塔为研究对象,结合西塔绿色建筑实测数据分析和实际运行状态的调查,从建筑形体、空间组织、节能和节材四方面评估西塔超高层建筑的整体绿色绩效,并利用问卷和访谈对西塔办公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采用李克特量表分析法和非参数法得到使用者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以及个人背景属性对各项指标满意度的影响情况。所得结果为今后西塔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超高层建筑绿色设计提供经验借鉴和建议。
    • 何 坚, 姜美利, 刘建荣
      2021, 0(2):  146-15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2.14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新冠疫情期间民众对地铁车站拥挤度更为敏感,地铁车站尤其是换乘枢纽站在改造设计中应考虑此影响因素。结合广州地铁西塱站改造设计,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随机系数Logit模型,考虑新冠疫情、出行者社会经济统计学特征、人们对新冠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等因素,将民众对地铁车站拥挤度感知的影响进行量化计算,进而通过广义效用函数转化为相对出行成本。为极端事件发生时民众对地铁车站拥挤度感知程度的量化计算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效用函数中,车站拥挤度的系数为随机系数,受到社会经济统计学特征、心理因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以出行时间为基准,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提高1个单位,车站拥挤度的相对系数增加3.44;车站拥挤度每增加1人/m2,相当于比无疫情时,出行时间多增加了7.20min。量化研究了疫情如何影响乘客对地铁车站拥挤度的感知,为考虑类似疫情情况下的车站空间改造设计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