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5期 (总第0期)
    刊出日期:2020-10-31
      以优化为导向的既有空间升级改造
    • 叶 青, 唐 魁, 郭永聪
      2020, 0(5):  1-0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我国城市工业区体量庞大,是城市存量优化的重点区域,需要重新定位和再开发利用。新时期我国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改造遵循二维平衡和多元共享的发展趋势,并依据更新目的分为四类基本模式: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可持续生态修复;居住功能转型。进一步分析各模式的更新目的与开发主体之间的路径对应关系,侧重经济效益的更新改造既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市场主导或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侧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更新改造匹配政府主导的开发主体,更利于更新目标实现。最后,讨论了模式的组合应用。
    • 沈一琛, 张 杰
      2020, 0(5):  8-1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工业遗产保护呈现物质遗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趋势,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可以更为全面地认知工业遗产价值并促进其完整性保护。以宁波甬江北港区工业遗产为例,从自然与建成环境脉络、基础设施与空间结构演进、工业遗产单元及其工业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揭示各层面关联特征,提出了建立时空框架下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倡导基于工业遗产要素系统关联的整体保护、完善塑造工业遗产特色风貌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 朱荣鑫, 赵乃妮, 王清勤, 孟 冲, 刘茂林, 李国柱
      2020, 0(5):  16-2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1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选取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9个城市典型气象年数据为基准,采用TRNSYS对某实际居住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同一个气候区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降低率与热岛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空调能耗的增加率与热岛强度的线性关系则不明显。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仅为空调能耗,受热岛效应影响总能耗增长率约为8.55%/0.5℃;夏热冬冷地区,热岛效应带来的空调能耗增加和采暖能耗降低相差不大,总能耗基本保持不变;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以采暖能耗为主,受热岛效应影响总能耗降低率分别约为1.74%/0.5℃和2.97%/0.5℃。
    • 董妍博, 周广健, 周海珠
      2020, 0(5):  21-2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2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当前的高校内仍有大量的老旧宿舍被使用。老旧宿舍在结构安全、消防安全、节能措施、室内舒适度等方面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使用要求,也不符合建筑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老旧宿舍的居住品质,以天津大学43斋为例,在改造设计中,通过现场勘察、调研、检测、结合软件模拟的研究手法,通过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从绿色化设计和居住品质提升改造的设计层面提出一些既有宿舍建筑绿色化提升改造设计的措施方法,希望对以后的学生宿舍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向荟琳, 李怡颖, 黄 翼, 肖大威
      2020, 0(5):  26-3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2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用地集约化背景下,既有学校的改造设计逐渐成为学校扩容和再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造为例,比较和分析其他校园改造案例,针对既有校园空间存在的空间利用低效、原有功能无法满足现代使用需求、新旧风貌不协调、校园环境特色缺失、互动性差等问题,分别提出空间布局集约化策略,提升校园容量,实现功能复合;智慧化校园建设策略,满足现代教学使用需求;风貌协调,延续校园文化策略,场所营造策略及分步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可以为今后既有校园改造提供借鉴与思路。
    • 何 丽, 曾惠娴, 曾皓玲, 吴文坤
      2020, 0(5):  32-3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3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概述灾疫、健康与安全要素对既有街区空间形态的影响;指出在COVID-19影响下,规划建筑界正关注面向后疫情时代的研究问题;以潮州某茶具作坊的更新案例,进行分析,重构既有街区空间的形态,探讨其应对的设计原则与解决路径,并搭建相关建筑设计的空间模型,以回答后疫情时期的几个研究设问;认为后疫情时期,既有街区研究的可拓展领域在于:改造过程的公众参与活动、政府与私有团体对土地混用、公共卫生与防灾体系的空间控制这几方面;指出:在既有街区的产居一体化肌理中,以“半公共化”空间激活、完善街区的经济、健康、防灾体系,或是未来可持续城市与建筑形态的一种发展模式。
    • 冒亚龙, 谢涵笑, 邱梦海
      2020, 0(5):  38-4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3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既有城市工业区普遍存在空间利用混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运用城市网络分析法,选取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五种量化指标,对顺德陈大滘既有城市工业区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配套设施、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优化选址及调整规模的配套设施改造策略;整体保留与局部修补相结合,构建立体慢行网络系统,协同提升慢行网络密度与设施数量的慢行系统改造策略;构建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生态步行廊道,结合路权改造与设施完善优化沿街空间,塑造多层级特色生态景观节点的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 陈振萌, 陈宏伟, 韦 峰
      2020, 0(5):  44-4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4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随着平顶山资源日益枯竭,城市转型势在必行,大量的工业遗产面临拆除、闲置的命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等方法,梳理了1953年至1986年平顶山工业发展分期与工业布局,按照工业遗产调查与价值认定方法,确定了平顶山26个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潜在工业遗产。总结平顶山潜在工业遗产具有类型全、规模大、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历史地位突出的特征,是建国初期煤炭工业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最后提出了基于矿山公园模式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途径。
    • 张 艳, 梁尧钦, 黄希为, 沈 丹, 姜新茹
      2020, 0(5):  50-5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5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大面积开展的形势下,针对既有住区现状特点进行海绵化改造,从植物在海绵建设中发挥重要生态和景观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进行植物应用和选择。首先按照项目所在地气候区进行植物品种选择,使植物生长状态最优;其次选择习性与不同海绵设施特点相匹配的植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后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选择形态特征与之匹配的植物进行搭配,营造出和场地氛围融合的植物景观。通过以上三个步骤逐一筛选,得出适用于既有住区各海绵项目的植物品种及搭配模式,帮助设计者在受限的种植条件下,形成体现地域特色、适宜场地特征且高效低维护的海绵植物景观。
    • 民居与传统建筑
    • 范峻玮, 塞尔江·哈力克
      2020, 0(5):  57-6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4.05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绿洲民居的对比分析,发现住居生活在生土房与灰空间之间的周期性转移的现象在新疆南部普遍存在,不同的是灰空间的表现形式与转移时间的差别;归纳灰空间类型的地理分布,对比分析转移时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并试图从环境适应性的视角给出解释;分析转移的成因,认为是由气候制约、建材限制、住屋不同部分的差别、心理补偿这四者所致;根据这种住居周期性转移的空间系统尚无专业词汇描述的情况,提出用“候空间”来凝练这一地域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民居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李彦潼, 朱雅琴, 周 游, 孙招谦
      2020, 0(5):  64-6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6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 雷祖康, 张 叶, 万龙雨
      2020, 0(5):  70-7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7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传统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勘察工程仅采集建筑病害结果,未能针对勘察结果进行有效的建筑病理分析,也未能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非调查时段的环境微气候模拟认识。将循证原理结合建筑病理学,提出了基于图像层析法的建筑病害循证诊断新技术,并以丹噶尔城隍庙为例,运用图像层析技术解析建筑病害特征与环境特征,再结合计算机技术模拟不同季节的微气候环境,运用图层叠合技术研判建筑病理学中建筑病害因果构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风、降雨、降雪冻融、日照温差大是造成东西配殿壁画建筑病害的重要因素。该方法的运用使得建筑病害机理推论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分析结果可提炼成为修缮工程计划制定的重要参考。
    • 田银生
      2020, 0(5):  78-8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7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竹筒屋是广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近现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巨大压力而产生了过度加建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病态竹筒屋并形成了“类贫民窟”的城市地段,环境质量低劣,安全隐患严重,也使得传统城市形态面临危机。提出“新竹筒屋”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对病竹筒屋进行更新改造,使竹筒屋得到科学的保护与发展,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也使广州传统的城市形态得到有机的治理,走上继承和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 建筑论坛
    • 孔黎明, 姚启帆
      2020, 0(5):  84-8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8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网格体系是对规整框架结构体系的适应,同时也是建立空间秩序的有效操作方法。当前随着非欧几何学和结构工程的快速发展,网格体系创新性演变激发了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建构有序与复杂兼容的空间秩序。研究了网格体系演变与空间秩序的关系,通过对网格体系演变的相关建筑实例进行梳理、分类和解析,归纳出“形态”,“层级”,“拓扑”三种主要的网格体系演变逻辑,总结三种网格体系所建构空间秩序的主要特点为连续性、层次性和适应性。以期在参数化建筑理论和工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展建筑空间秩序建构的策略与方法。
    • 李春阳, 李 早, 沈虹婷, 叶茂盛
      2020, 0(5):  90-9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9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运用UWB室内定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在展厅中的观展者的移动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通过三种不同布展模式获取不同空间形制下的观展者的行为偏好,为展览建筑空间中的以行为为标准的精细化、定量化研究与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在小型展览馆内,展台与展板的有效集中布置有利于提升区域内的吸引力,同时在展览空间中营造一定的围合感以及强调中心要素、减少开口规模、变换开口方式等都具有提升展览空间人群滞留度的作用,但是在小尺度的空间中布置过于复杂的展板易形成无效的路径引导,从而造成负面影响。在运用室内行为数据分析展览空间内部参观行为方面有一定意义,是通过行为分析技术应用于室内优化策略的一次系统化尝试。
    • 徐晓曼, 缪 军
      2020, 0(5):  98-10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09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和社会开始广泛关注养老设施的配置优化问题。以广州市养老机构数据为根源,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研究全市范围内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选择特征,并结合老龄人口的空间结构特点对全市各行政区的养老设施资源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内中心城区集中着大量养老设施,城市郊区松散分布着少量养老设施,而养老床位多聚集在中心老城区且不均衡分配,床位覆盖聚集点与空白点较为明显。老城区老龄化程度较深,养老设施规模小,人均养老床位资源较少。基于定量研究结果,讨论现状的问题与改善策略,为养老设施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序协调广州市养老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 夏 珩, 彭小松 , 彭 嫱
      2020, 0(5):  105-11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1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1958年夏昌世与前苏联援华热工专家Г.А.马克西莫夫在广州见面这一线索的后续进展,以及两人在南方建筑降温研究的关联程度。通过1950-60年代中国建筑热工技术史料的文献研究与细节比较,结合口述采访,确认了1958年此两人因屋顶隔热设计课题存在深入研究交集,后者从数理角度对夏昌世一系列隔热屋顶设计实验进行定量评价、数理建模与理论研究。同时,发现马克西莫夫在1958年对于南方建筑降温问题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两次全国建筑热工会议、一次对中国南方四市的调查,以及22项课题。此新史料、细节不但填补了二者在广州见面后续历史事件的空白,完善了1958年夏昌世对建筑降温问题研究的史料,也为中国早期建筑热工理论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 李 泽, 张 瑶
      2020, 0(5):  112-11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如何通过优化环境减少儿童肥胖病的发生已成为健康城市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大量既有文献表明城市规划可通过对各类环境要素的优化达到增加儿童体力活动的目的,但如何优化及两者间的影响机制等问题仍有待明晰与验证。本文选取国内外核心合集数据库,以1999~2019年发表的497篇文献作为数据源,对国内外建成环境与儿童体力健康研究的关键词热度、期刊分布特征等进行评述,并详细分析其中60篇文献,研究发现:(1)建成环境指标在微观及视觉层面涉及较少;(2)客观定量的评测方法应用较少,儿童体力活动时空路径特征研究稀少;(3)影响机制较为匮乏且缺少实例验证;(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尚未应用于儿童健康水平分析;(5)影响儿童体力健康的建成环境因子权重体系亟需建立。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缺陷及未来方向,为优化建成环境,提升儿童健康提出规划策略,以期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为国内开展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 周蕴涵, 洪 波, 姜润声
      2020, 0(5):  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12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有正本《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游园路线”为线索,以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为参考,对《红楼梦》大观园和圆明园之间景点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个园林在相对位置和园林要素方面的联系。结论如下:(1)相对位置方面:大观园的稻香村、蓼汀花溆、蘅芜苑、正殿、怡红院与圆明园的杏花春馆、平湖秋月、四宜书屋、方壶胜境、勤政亲贤分别对应;(2)植物方面:大观园中,潇湘馆的竹林、稻香村的杏花、蘅芜苑和怡红院的柳树、正殿的松树都可以在圆明园的对应景点中找到相同的植物对应;(3)建筑方面:大观园正门、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正殿、怡红院与圆明园的大宫门、天然图画、杏花春馆、四宜书屋、方壶胜境、勤政亲贤分别对应;(4)山石方面:大观园的稻香村、蘅芜苑和怡红院与圆明园的杏花春馆、四宜书屋以及勤政亲贤分别对应;(5)水体方面:大观园的潇湘馆与圆明园的天然图画对应。从风景园林角度为大观园和圆明园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思路,为今后两个园林深入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
    • 何树楷
      2020, 0(5):  127-13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5.12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进行TOD轨道建设,同时也在探索“轨道+物业”的TOD开发模式,而作为物业中的“轨道+社区”是其中一种主要开发模式。由于车辆段类型的大尺度、大体量、位置较偏等原因,在开发及设计实践中碰到一些本身特有的问题,探索从源头的规划设计开始入手,从交通组织等几方面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