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窦文宇.汉字字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尔雅·释宫[M].管锡华,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张玉书.新修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8.
[6]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李海群,王倩.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缘起[J].黑河:黑河学刊,2013,187(2):51-53.
[8]祁英涛.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J].北京:文物, 1983(4):60-74.
[9]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吴宇江.大为苑囿高为台榭——论秦汉时代的园林[J].北京:中外建筑,1996(6):46-47.
[1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尹戴忠.上古“远看”概念场研究[J].湘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10-118.
[13]谢宣城.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16]佚名.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18]沈福煦.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榭•台[J].上海:园林, 2007,182(6):12-13.
[1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1]周桂菁.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与作用[J].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1(2):46-51.
[22]赵熙春.明代园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23]高慧,王红英.中国古典园林的诗词意境探析[J].现代园艺,2014,269(17):83-85.
[24]董贵山.明代中晚期市隐诗与明代市隐心态[J].吉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9-11.
[25]周苏宁.沧浪亭[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8.
[26]徐峰.舫榭建筑的休闲思想研究——以无锡寄畅园“先月榭”为例[J].秦皇岛: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93.
[27]吴克强,张学贤,毛赛春.《论语》阅读与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8]王小回.江南园林建筑的命名与道家思想意蕴[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164-168.
[2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0]李昉.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1]《经典读库》编委会.二十四史精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