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何依,邓巍.基于主姓家族的村落空间研究——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11):11-14.
[6]赵勇,骆中钊,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J].华中建筑,2000,18.
[8]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一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型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胡芦河流域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0]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1]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古村落空间演变解读——以福建晋江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为例[J].建筑学报2012(04):103-108.
[12]程海帆,李楠,毛志睿.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初探——基于当前旅游发展背景之下[J].建筑学报.2011(09):100-105.
[13]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04):53-55.
[14]赵勇,张捷,李娜,梁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6(04): 497-505.
[15]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建筑学报,2008(03): 64-69.
[16]邵甬,付娟娟. 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02):82-88.
[17]周轶军,黄一滔,王雪松.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06):109-116.
[18]赵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08): 54-59.
[19]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0]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2(01):68-73.
[21]方明,薛玉峰,熊燕.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2]余压芳.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J].贵州民族研究,2011(02):32-35.
[23]赵勇,唐渭荣,龙丽民,王兆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J].建筑学报,2012(06):12-17.
[24]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 [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5]余压芳.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乡土聚落——生态博物馆的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6]杨正文.从村寨空间到村寨生态博物馆——贵州村寨博物馆的保护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5-20.
[27]樊海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0(12):93-96.
[28]刘奔腾.社会转型期江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2.
[29]朱晓明.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0.
[30]邓晓红,李晓峰.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J].建筑学报,1999(11):9-11.
[31]黄家平,肖大威,贺大东,许吉航.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06):104-108.
[32]黄家平,肖大威,魏成,张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路线研究[J].城市规划,2012(11):14-19.
[33]黄家平,张哲,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风貌保护导控体系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06):835-841.
[34]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2(06):49-53.
[35]刘沛林,申秀英.中国古村落旅游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策略[J].真理观光学报,2004(02).
[36]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04):56-60.
[37]汪森强.宏村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创新的几点思路[J].小城镇建设,2002(08):51-53.
[38]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06):45-48.
[39]车震宇.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村落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5.
[40]程静静,胡善凤,张圆刚.旅游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安徽省黟县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3):116-120.
[41]戴永明,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真实性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2]戴林琳,盖世杰.节事旅游对乡村聚落影响的居民感知差异研究——以京郊江水河村和长营哨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1(04):109-114.
[43]李萍,王倩.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2(04):53-57.
[44]赵勇,刘泽华,张捷.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预警及方法研究——以周庄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建筑学报,2008(12):24-28.
[45]张淞茜.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6]胡潇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监控系统研究——以荻港古村保护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7]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9]贺为才.皖南徽州古村绩溪县石家村防灾综合规划探微[D].全国第十二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10.
[50]王晓林.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地方立法研究——以云南省地方立法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0.
[51][日]鸟居龙藏.关于我带回的一面铜鼓[J]. 黄才贵,译,贵州民族研究,1997(01):142-149.
[52]顿明明.黔中地区典型历史村镇的调查与分析——以青岩镇、镇山村、本寨为例 [J].城市规划汇刊,2002(04):61-64.
[53]张晓辉,李天元. 仡佬族:贵州大方县红丰村调查[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4]刘峰,龙耀宏. 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5]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各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56]陈国安.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2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02 (3):24—32.
[57]李霞林.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20年总结研讨会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2(4):193-197.
[58]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9]周振伦.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态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005.
[60]蔡凌.“斗”的聚居和衍生——解读贵州黎平肇兴大寨[J].南方建筑,2005(03):32-34.
[61]余压芳,邓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景观的低碳性研究——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04):70-74.
[62]王红,刘建德,李杰.利用弹性理论进行建筑生态环境空间预测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侗族村镇建筑为例[J].城市规划,2005(12):93-96.
[63]余压芳,刘建浩.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民居景观变迁研究[J].南方建筑,2011(03):41-44.
[64]周颖悟.黔东南州肇兴侗族村寨园林景观类型浅析[J].南方农业,2008(07):348-349.
[65]周真刚.贵州苗族山地民居的建筑布局与文化空间——以控拜 “银匠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2):133-139.
[66]罗德启.民族村镇保护与实践 [J].新建筑,2004(06):4-6.
[67]罗德启.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 [J].建筑学报,2004(06):7-10.
[68]胡朝相,单晓刚.贵州民族村镇的双重任务:保护文化、消除贫困 [J].理论与当代,2011(10):22-25.
[69]张奕龙,贵州少数民族村镇保护规划的探析——以雷山县西江为例[C].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2005)论文集,2005:51-55.
[70]余军,王欣,罗国彪.贵州民族村镇的适应性类型保护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01):30-34.
[71]赵爱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规划如何做——实例: 贵州务川县龙潭村规划[J].小城镇建设,2005(05):66-68.
[72]陈隆诗,单晓刚. 贵州民族村镇保护整治规划的作用和基本内容 [J].西部大开发,2011(07):1-2.
[73]罗松华.贵州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研究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2):49—53.
[74]王红,王美权.GIS在遗产景观保护规划前期现状分析评价中的应用——以贵州民族村镇“那灰村”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8-103.
[75]吴正光.谈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建设[J].中国博物馆,1985(04):71—73.
[76]肖冠兰.黔东南地区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文化性[J].南方建筑, 2006(07):21-23.
[77]彭丽莉,龙彬 .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J].南方建筑, 2006(01):114-115.
[78]王蕾蕾,何颖娴.贵州安顺屯堡民居文化的形成[J].南方建筑, 2006(12):47-49.
[79]向富华.贵州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17-21.
[80]刘俊娟,李海.贵州民族村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以青岩古镇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35-38.
[81]龙启德.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
[82]蒋焕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04):121-124.
[83]余压芳.行动与反思——镇山村村寨景观变迁与保护行为的相关研究 [J].南方建筑,2009(04):42-48.
[84]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02):59-65.
[85]杨建春,吴建国.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 [J].商业研究,2012(08):188-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