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25-29.
[2]张晓旭.中国孔庙研究专辑[J].南方文物,2002(4):1-4.
[3]李海.大同府文庙沿革[J].文物世界, 2011 (2): 66-70.
[4]张亚祥,刘磊.孔庙和学宫的建筑制度[J].古建园林技术, 2001(4):24-26.
[5]刘临安,冯超卿.北京孔庙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间特点研究[J].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2-4.
[6]周瑛.明代河南府、州、县庙学建筑平面与规制探析[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0(0):369-406.
[7]王贵祥.明代不同等级儒学孔庙建筑制度探[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2):251-298.
[8]张亚祥,刘磊.泮池考论[J].古建园林技术,2001(1): 36-39.
[9]沈旸.泮池:庙学理水的意义及表现形式[J].中国园林,2010(9):59-63.
[10]周学鹰,马晓.南京江宁府学的古建技艺[J].古建园林技术,2012(3):42-45.
[11]范小平,王建纬.德阳文庙的建筑特色[J].四川文物, 2005 (1): 85-87.
[12]贾敏峰.定州文庙考[J].文物春秋,2010(2):53-61.
[13]肖竞,曹珂.明清地方文庙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研究[J].建筑学报,2012 (S2):119-125.
[14]齐月凤.河南文庙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50-52.
[15]石伟.济南府学文庙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54-58.
[16]李轶夫.韩城文庙总体布局与平面复原研究[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5 (11):124-128.
[17]田淑华,邱珊珊.热河文庙与避暑山庄——兼谈文庙的保护与利用[J].文物春秋,2010(2): 29-33.
[18]刘峰.融入当下的传承——南京六合文庙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3(11): 47-51.
[19]霍红伟.清代地方官学的建筑与结构——以清代地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20-25.
[20]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
[2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43.
[2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47.
[23]张杰,庞骏,董卫.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以南阁村保护性规划设计的调研为例[J].规划师,2004(1):10-13.
[24]蒋永福.文献政治学: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11(6):42.
[2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1945.
[26]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76.
[27]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
[28]马瑞临.文献通考•学校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382.
[29]班固.汉书•王莽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62:4069.
[30]许嵩.建康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7.
[31]沈约.宋书•卷十四志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4.
[32]顾野王.舆地志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3.
[33]沈旸.庙学:一个中国古代城市中可生长的建筑系统[D].南京:东南大学,2009:11-98.
[34]司雁人.学宫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6.
[35]张廷玉.明史•志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1:1296.
[36]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7]陈纪勋,黄恩彤.咸丰宁阳县志[M]//《山东府县志辑6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8]高升荣,黄恩彤.光绪宁阳县志•学校[M]//《山东府县志辑6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9]于慎行.万历兖州府志•学校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