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期 (总第204期)
    刊出日期:2021-08-31
      防疫与设计
    • 叶锺楠
      2021, 0(4):  1-0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从城市规划和治理视角出发,针对传统的流行病传播模型在计算和表达城市空间特征方面的局限,构建以社群单元节点和具有小世界特征的长短程连接组成的城市空间网络,并通过基于智能体的建模方法模拟流行病在城市空间中的传播情况。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的武汉为例,结合武汉的城市空间特征以及先后实行的多项防治措施对疫情传播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统计数据的比较显示:基于智能体的城市流行病传播社群单元模型不仅对流行病传播的持续时间、感染节点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还能够较为有效地模拟多种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疫情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城市疫情期间的危机防控和健康安全空间体系的打造提供帮助。
    • 王 哲, 蒙慧玲, 胡二平
      2021, 0(4):  8-1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总结有效的抗疫经验,维护我国既有防疫成果。对美国首个爆发COVID-19疫情的长护机构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疫情发展和环境整改情况。立足国情,重点分析了我国养老机构在疫情中使用的防控指南,收集归纳了6家机构的指南使用经验,开展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分析。从场地规划、建筑本体、细节设计三层面提出防疫环境规划和设计建议,包括出入管理、防护和管控、疫情处理、心理慰籍四项内容。可以通过对新环境的合理规划和既有环境的巧妙改造,把突发疫情下使用的应急防控措施逐步转换为持续有效的长期防控措施。
    • 马明, 罗丽娟, 王梅讯, 周 靖
      2021, 0(4):  14-1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1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近期以烈性传染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研究试图借鉴韧性理论,探索提高现有医疗建筑体系韧性的方式,以增强医疗建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PHE)的能力。基于APHE的特征,从韧性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医疗建筑体系城乡一体、横向协调、灾疫统筹的需求,提出了构建医疗建筑韧性体系(HFRS)的设想,并对该体系的组成和构建方式进行了阐述,最后归纳基于该韧性体系的医疗建筑的适应性和开放性设计模式。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增强现有的医疗建筑体系韧性是应对关键,医疗建筑本身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是影响体系韧性的关键。
    • 蔡钢伟, 洪艳, 徐 雷, 高伟俊
      2021, 0(4):  20-2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2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疫情之后,日本长久以来在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层面积累的丰富治理和应急经验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以韧性城市的理论作为支撑,辩证借鉴日本的CASBEE“未来价值”及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强韧性”概念。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实证了基于CASBEE的环境未来都市与疫情防控成果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探讨疫情后的社区问题,辨证借鉴和思考新的应对策略。
    • 规划研究
    • 赵子杰, 徐苏斌, 田甜, 青木信夫
      2021, 0(4):  24-3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2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工业遗产区更新决策过程中,对遗产价值的认知与判断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群体,通过回顾建筑师这一关键群体在工业遗产城市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决策实践,探寻不同城市工业遗产区更新策略与价值序列判断因素。首批选择北、上、广三地十位建筑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定性研究不同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工业遗产区更新设计过程。建筑师的做法与态度表明更新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取决于各个利益方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并强调了城市遗产区更新中功利主义与保护意识在建筑师价值认知排序中的重要性。
    • 陈方, 张澄洋, 丁思远
      2021, 0(4):  31-3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3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 褚冬竹, 沈方圆
      2021, 0(4):  39-4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3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老年人作为生理弱势人群的代表,具有平等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以老年人群搭乘轨道交通中的换乘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路径跟随、访谈、心理量研究等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剖析轨道交通换乘序列空间与老年人群生理条件和行为特点的矛盾关键,进一步提出轨道交通换乘空间设计的适老策略。
    • 张文杰, 殷子渊
      2021, 0(4):  47-5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4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空间演化规律是探究高铁站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京沪高铁线24个站区为例,以2008年~2018年期间站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量、开发功能和设站城市相关数据为研究依据,探究其半径3km圈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建成区扩张较快,站点选址对站点周边发展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站点周边开发的空间演变特征可分为由内向外、由外向内和内外均衡三类,城市能级和站点区位越好,则核心圈层的商业、商务功能越优先开发,逐渐带动外圈层发展。驱动因素受到站点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可分为大型公共设施带动型、房地产带动型和产业带动型三类。最后,提出了站点选址、功能分布、开发时序和驱动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 毛志睿, 陈笑葵, 项振海, 陈耀瑞
      2021, 0(4):  54-6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4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探析传统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其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文明街区街道活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力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2)可达性、功能密度与街道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街道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实践提供借鉴。
    • 祖晓屹, 荆子洋, 王志刚
      2021, 0(4):  62-6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6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大院呈现出的一系列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特征,并深入剖析其形态价值与产生背景。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北区宿舍为例证,探究其不同建设阶段的形态与背后的成因,发现其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与集体意识的影响下,呈现出共性化的标准化特征;随着国情的发展,又逐渐演化出个性化的非标准化特征。可以看出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特征一方面影响着单位大院形态的形成与演变,另一方面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城市局部发展变迁的载体,从这两个特点的形成背景、空间特征方面进行剖析,可以揭示其具体成因与时代意义,并透视新中国城市局部层面的演化历程。
    • 民居与传统建筑
    • 徐慧丹, 汤朝晖
      2021, 0(4):  67-7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6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东江-韩江流域聚落分布特征,为区域聚落历史研究提供借鉴。从古遗址分布、古建筑分布、古墓葬分布等大数据分析出发,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古驿道为线索,结合历史事件、交通、地理的时空视角研究该区域的聚落分布时空规律,讨论时空要素与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哑铃型西北-东南对角布局、冂形-四边形布局、四边形+对角线布局等三种分布规律,并按时空不同阶段对聚落分布特征形状的内在驱动因素、外在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与分析,结合区域系统理论探讨东江、韩江古驿道沿线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
    • 叶红, 程露, 何嘉琪, 党政, 曹江, 谭春鸿
      2021, 0(4):  74-8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7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乡村的低碳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高碳排放加剧,同时亦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与新能源发展的空间资源优势。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构建“碳中和-新乡村”战略耦合机制,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与乡村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开辟城乡资本、资源流动的新途径。基于新的视角,依托广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存量农房数量巨大的资源特性,探索了建设“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及运营模式。最后从乡村新能源发展延展到对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的思考。
    • 胡泽浩, 方小山
      2021, 0(4):  82-8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8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珠三角部分地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存在的不足,研究论证了英国景观特征评估将有助于改善乡村景观更新中“场所感”缺失的问题。通过解读针对我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景观特征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足,结合珠三角乡村的景观导控现状,提出将英国景观特征评估方法进行本土转译,用于我国珠三角地区乡村的途径、要点和形式。该途径可用于珠三角乡村多个场所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将助力于珠三角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 刘亚琪, 郭谦, 肖磊
      2021, 0(4):  90-9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9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我国城市规划从增量建设转为存量建设的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重要的存量资源应谨慎对待,在关于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理论中,主张“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论已经成为旧城更新改造的主流理论。此外,城市触媒理论虽然出处不同、目的有异,它描述了在系统性框架下的弹性设计方法,其中至少有两点可资借鉴,一是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二是实施路径的具体性。更理想的状况是,在统一工作框架下设计的触媒效应可能引发“链式反应”,将加快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进程,同时保持并增益原生街区的活力。以一个实际操作项目为实例,尝试将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理论要点应用到设计程序中,同时为保护工作在空间上溢出、时序上延续提供了工作路径。
    • 魏成, 钟卓乾, 廖辉辉
      2021, 0(4):  97-10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09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 于荟,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2021, 0(4):  105-11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失、转型等现实问题,以“分类保护与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不同类型村落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类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研究,提出“五态”融合理念,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出多元化、适应性、复杂化的传统村落演化机制。以陕南地区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构建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五态”中各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方式及现实基础,划分出原生滞缓型、初变发展型、转型重构型、消解收缩型4类传统村落。从动态、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 汤诗旷, 谭刚毅
      2021, 0(4):  112-11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 设计研究
    • 倪阳, 贺维桢
      2021, 0(4):  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1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引入关联性与建筑顺势营建的概念,提出建筑不单单是功能、形式等各方面的简单加和,而是与时间、地点和使用者建立一种特定的关联后,再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生成过程。以校园设计为例,分析该建筑类型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策略,即校园设计应从对地势环境的顺应、对当地气候特征的顺应,以及对使用者需求的顺应三个维度进行关联性的整合。并以六盘水民族中学高中部的设计实践为例,展示其基于关联设计理念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校园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 熊浩淼, 郑颖
      2021, 0(4):  124-13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2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天津在近代的繁荣贸易中产生和聚集了本土自发与海外舶来两种金融组织,共同塑造了天津在中国北方的金融地位。考察上述两类不同的金融组织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分析揭示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天津城市金融中心由老城向租界内转移并逐渐形成唯一金融中心,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和银号共同成为城市金融空间的塑造者与参与者。这一过程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了天津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提供了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 吕瑶, 康倩, 李凯璇, 肖毅强
      2021, 0(4):  131-13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3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揭示当前乡村幼儿园设计在儿童健康发展及乡村整体文化振兴中的社会价值,为乡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对雅安地区10所援建项目进行分析对比及文献寻证。总结影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及幼儿园运营的社会问题,剖析乡村幼儿园在可持续运营、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教育扶持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的设计实现模式。乡村幼儿园设计应以社会效益为指引,立足儿童健康发展教育观,利用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以游戏体验与文化感知空间为媒介,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系统化的设计策略,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 黄文炜, 王涵, 王紫熙
      2021, 0(4):  138-14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3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未来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发展格局中仍将占据主导,现有的老旧小区将成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载体。以宜昌市地区为例,构建适用于既有住区适老化现状及需求评价的社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宜昌市7个典型社区中老年居民开展问卷调研和上门走访,结合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研究变量的权重,构建适合宜昌本地的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最后根据各项指标排序,选取室内空间、无障碍改造和健康管理等权重排名靠前、对居家养老幸福感效应最显著的因素,对宜昌既有社区提出了建筑改造、信息化方面的适宜性改造技术策略。
    • 谷一弘, 林波, 王陈栋
      2021, 0(4):  14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04.14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模拟手段正在逐步替代主观经验成为建筑设计过程中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参数化的建筑形体构建以及优化算法的运用,对日照限定下的建筑形体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网格累积法的建筑形体生成与优化理念,并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了不同日照限制条件下,分别采用遗传算法和网格累积法进行建筑形体优化的效果。研究表明,网格累积法更适用于高密度城市建筑中严格日照限制条件下的建筑形体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