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10期 (总第240期)
    刊出日期:2024-10-31
      海洋中心城市研究
    • 王世福, 练东鑫, 龙海燕, 刘 铮
      2024, 0(10):  1-0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海洋观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海洋的总体认识,随着海洋科技与国际关系发展而持续演变,为厘清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城市的差异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基于文献综述与类型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海洋观变迁下全球典型海洋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殖民、后殖民、全球化海洋观演变过程中,海洋城市职能从早期的贸易型逐渐转变为产业型与服务型,其战略属性主要体现为在全球、区域与国家多维空间尺度下的连通性、撬动性与支撑性。应充分发挥海洋城市战略属性,面向世界级海洋城市群开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 朱查松, 陈文俊, 文超祥
      2024, 0(10):  10-1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我国城市建设现状有待全面评估。从航运、海洋金融和法律、海事技术等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并提出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上海、香港各项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是综合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宁波、青岛、厦门和大连在部分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天津、深圳等城市具有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潜力。福州、泉州等基础较差,不宜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2)我国海洋中心城市呈现出“双综五专多潜力”梯级结构,“南强北弱”趋势明显。(3)建议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构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群以及培育海洋经济增长新支点。

    • 赵渺希, 姚玥希, 张乔嘉, 贾思淇
      2024, 0(10):  17-25.  DOI: 1000-0232(2024)10-0017-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深圳港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将深圳港打造为国际枢纽海港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结合新型全球化背景,剖析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内涵与任务,分析深圳港基础与优势,进而指出深圳港目前存在交通转换机制不畅、港口内外竞争挤压、高端航运服务业明显不足等三大问题。最后,基于深圳港现实条件与发展困境,从完善对外航运网络布局、推广区域组合港模式、优化市内港口分工及交通组织、深化航运服务提质增效和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升级等五方面提出应对思路,以期为深圳建设国际枢纽海港提供参考。
    • 规划研究
    • 陈 坚, 戴天树, 杨艺源, 赖文波
      2024, 0(10):  26-3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为扩大红树林适生范围、提升红树林存活率。选取广东阳江程村湾红树林作为研究区域,对影响红树林适生环境的自然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对红树林修复进行预判、规划、设计和评估。应用MIKE21模拟影响程村湾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机制过程,以评估现状红树林适生区。通过“自然恢复为主,部分人工介入”的修复策略,构建水动力通道、丁坝或离岸堤以改善红树林适生环境。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辅助全过程红树林修复规划,并对修复方案进行可行性模拟验证。研究得出疏通潮流涌道、建设U型离岸堤群组可以改善程村湾红树林适生环境的结论。

    • 蔡志磊, 邓雨晴, 刘雨飞, 陈月怡
      2024, 0(10):  37-4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伴随着城市更新目标价值导向逐渐趋于实现改造后的持续性发展,现有城市更新评估方式多以实现短期可行性为评价标准,与新时期的价值导向产生一定偏差。引入“资产为基”理论,以实现城市更新的长期综合效益为价值导向,提出基于存量空间资产的城市更新评估方法,对江门市中心城区进行城市更新的价值评估及更新指引探索。研究发现江门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存量空间资产呈多中心态势,改造关注物质资产及人力资产的利用,聚焦于环境升级,多方管理策略;产业空间存量空间资产从中心到外围逐步降低,可实行区域升级,功能转化策略;服务空间则可实行服务升级,长效运营策略。通过将存量条件视为资产,激发更新内生动力,能推动存量空间发展和自我建设。
    • 杜 森, 钱苾宬, 王嘉鑫, 王丽宁
      2024, 0(10):  49-5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步行是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出行对于减轻交通拥堵、促进邻里交往及推动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兰州市城关核心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地图步行时间数据及兰州市建成环境要素数据,利用极限梯度提升模型探讨了建成环境对步行出行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对步行出行效率影响较显著的建成环境要素分别为断头路口密度(0.24)、支路与街巷比(0.22)、地块数量密度(0.13)、公交线密度(0.09)、公交站密度(0.08)及土地混合度(0.07)。(2)各建成环境要素与步行出行效率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从提倡小尺度街道、土地功能混合使用、合理布局公共交通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步行出行效率的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 设计研究
    • 徐结晶, 刘 剀 , 邱文航
      2024, 0(10):  60-7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学校是健康促进的理想场所,为充分发挥中学校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作用,基于武汉市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体力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实证探究中学校园环境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影响。结果显示:(1)影响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中学校园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品质、功能服务、活动支持三方面;(2)活动支持因子不仅能直接影响健康促进,也能通过影响体力活动间接影响健康促进,而环境品质因子和功能服务因子只能通过影响体力活动间接作用于健康促进;(3)体力活动在校园环境影响健康促进的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活动强度的中介效应大于活动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健康促进的中学校园环境优化建议,以期为健康学校建设提供参考。
    • 邓心宇, 倪 阳, 原 玮
      2024, 0(10):  71-82.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依托岭南地区的气候和文化特征,以岭南庭园的空间设计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解析岭南庭园空间构型的机制和类型,发掘其中蕴含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深入解读广州市文化馆广府园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从总体布局出发,以“图底→形态→单元→气候”为路径,创新性的逐层剖析庭园的空间特征,阐述庭园空间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单元空间的构型策略,深层次解析岭南传统园林与当代建筑空间融合的创作理念。广府园的创作与实践为岭南当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探索,对于岭南园林的传承和现代转译具有现实意义。

    • 李明倩, 王春晓
      2024, 0(10):  83-9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频繁和持续的热风险。以深圳市为例,基于Landsat8 OLI/TIRS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Z-score标准化法和优先级指数,分析了热环境调节服务综合供需空间特征,进行城市干预的降温服务优先级划分。结果表明:1)深圳市的热环境调节服务需求水平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高需求区主要分布在以居住区和中央商务区为主的街道;2)深圳市热环境调节服务能力的需求水平与其供给水平在空间集聚分布上呈负相关,蓝绿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降温效果;3)热环境调节服务的供需匹配中低供-高需状态的街道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区域内的建筑及人口密度均较高,蓝绿空间供给不足;4)高优先级干预街道即高温脆弱性、敏感性较高的街道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周边片区。研究可为深圳及类似城市的规划和应急管理提供预案制定的参考依据,明晰生态用地与热环境之间的空间特征,从而有效应对未来热风险带来的挑战。

    • 成 辉, 姚成琴, 李 欣
      2024, 0(10):  94-10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青海省湟源县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提取民居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空间,分析其实际应用情况。基于太阳能利用空间的性能原理,提取出水平式阳光间、垂直式阳光间、庭院阳光间、双层墙、缓冲空间。为实现严寒条件下民居的高效节能、舒适居住的目标,借助模拟工具Design Builder软件,针对典型民居案例进行模拟验证,详细分析了水平式阳光间、垂直式阳光间、庭院阳光间、双层墙和缓冲空间的性能,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为青海高原地区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有益指导。
    • 徐小东, 王菁睿
      2024, 0(10):  105-11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10.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的探索,目前大多关注于政府部门干预下的村落规划与地域文脉的契合、建筑与场地关系的协同等,但对于长期以来由村民主导的日常性活动及空间改造行为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传统村落日益衰败的背景下,如何审视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与村民自发参与问题,是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过程中亟需予以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尝试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切入,将其置于政府部门干预下的语境中,梳理传统村落日常性空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揭示其空间形式、组织模式与行为活动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进而针对性地解析与构建相关治理机制与策略。同时,兼顾作为中介的建筑师专业作用的发挥,形成“自上而下”他组织与“自下而上”自组织两种体系并行的活态化保护新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持续发展提供上下联动、情理交融的创新思路与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