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8期 (总第0期)
    刊出日期:2024-08-31
      设计研究
    • 朱 萌, 汲潘婷, 陶鲁阳, 李 丹, 张云彬
      2024, 0(8):  1-1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建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在西方国家微观尺度城市环境监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开发了诸多成熟的审计工具。在国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成环境审计已展现出作为精细化治理工具的重要潜力。介绍了建成环境审计的核心构建过程及适用场景,系统归纳三类建成环境审计工具并作比较分析,评估了当前建成环境审计的模式及方法以及主要审计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问题,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及单元划分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国内开展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建议。此外,为促进城市建设改造的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了建成环境审计在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仅为国内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和工具,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史学鹏, 石诚斐, 解旭东, 汪丽君
      2024, 0(8):  14-2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作为应对环境与能源问题的解决办法,耦合动态光伏遮阳与建筑表皮种植的建筑自适应表皮(Adaptive Facade)为城市可持续性提供了新机会,但如何快速准确预测电能与作物产出是设计前期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此问题,以城市居住建筑为例,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产出性能预测方法,以替代传统光伏软件模拟与作物产出估算方法。首先建立由实测数据训练并进行差异性激活函数对比择优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而搭建交互界面预测平台。结果显示,与基础案例相比,建筑自适应表皮显著提高室内热舒适时间比,降低室内眩光,且满足家庭年用电需求9.3%~10.9%(新加坡)、8.4%~9.8%(海口)以及家庭全年蔬菜需求32%(新加坡)、27.6%(海口),该预测方法展现了预测过程的便捷性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推动了建筑自适应表皮在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应用。
    • 单卓然, 张馨月
      2024, 0(8):  22-3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挖掘并利用城市地域特色,塑造城市独特形象,是解决城市特色趋同危机的关键性手段。以藏源文化深厚的乃东区昌珠寺周边城镇空间为例,综合应用实地勘察、空间分析、问卷访谈等方法,通过对昌珠寺周边城镇功能-文化-社会空间特征的地域性解析,识别出其“寺庙主体,民居肌底”的空间布局特色,“朝圣引导,环形结构”的路网街巷特色,“家屋单元,聚族而居”的民居建筑特色。据此,提出昌珠寺周边城镇空间设计应当遵循“守其道,更其器”的哲学观念,并从“形·筑·巷·公”四个维度提出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类似地区特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甘月朗, 刘 剀
      2024, 0(8):  31-4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围绕中小学校“空间-健康”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数据实证研究,通过环境质量实测、空间行为观察进行案例实证考察,进而揭示“空间-健康”之间的影响路径、主导因子与效应强度。将健康的抽象概念与空间的具体因子联系起来,证实了物理环境、空间形态、配套设施、空间行为四类要素与健康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联,明确了各要素、各因子对于健康的影响效应水平。
    • 马雄伟, 孔黎明
      2024, 0(8):  41-4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对传统弹性网壳划分等边网格的圆规法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参考曲面UV参数结构的网壳等边网格划分方法;提高了杆件网格生成运算效率和应对复杂曲面的适应性性。同时,在基于物理模拟进行杆件曲率过程中,通过参考曲面和等边网格的迭代生成与优化,有效控制模拟产生的网格形变误差。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常用弹性网壳材料的结构有限元分析,得出经过曲率优化的弹性网壳结构性能具有显著提升,为后续弹性网壳的建造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和可行性。
    • 景观与风景园林
    • 许自力, 李舒丽, 张坤月
      2024, 0(8):  49-5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游船河是一种地域性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水上文化景观,是老广州文化景观中地域特色最为突出的部分,民国时期,广州的游船河文化景观达到了最繁盛的阶段。在分析游船河景观的自然及文化背景基础上,以文化景观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方法,梳理了民国时期游船河景观的活动类型——水上娱乐、水上饮食和水上商业,以及游船河的空间载体——船艇的类型;分析了这种存在于水上的动态文化景观以白鹅潭与西关湿地河网区为中心,沿外江及内河延伸扩散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而总结提炼了其自然地理特征、社会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突出体现在潮涨潮落、岭南水枝两方面;社会时代特征体现在新旧交替、重商崇洋等方面;地域文化特征则重点表现在滨水建筑特色、世俗性与享乐性、中西杂糅的文化样态等三方面。
    • 李 旭, 龚文君, 龙毅湘
      2024, 0(8):  59-6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节奏虽作为音乐领域的惯用名词,但常被用于描述园林中的空间体验。旨在突破传统空间于文学层面的“节奏”评价,客观、理性地分析江南园林空间节奏的发展规律。借节奏在音乐领域的概念,对园林的空间节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量化分析,以留园为空间样本,基于统计学和空间句法对游览状态的变化时间与造景密度进行图示分析。发现园林空间节奏的快慢感受与游观速度无关,而与运动状态的变化速率有关。最终根据所得数据结论提取留园中的空间节奏序列模式及空间原型,为空间节奏的设计方法提出实践的可能性方案。
    • 罗桑扎西, 张正欣, 杨子江, 罗兴云
      2024, 0(8):  69-7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滨水公园是城市蓝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力的提升对宜居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24个典型的滨水公园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其不同时段的活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活力峰度和偏度,分析不同时段滨水公园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服务、交通、景观三个维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滨水公园的活力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昆明市滨水公园活力时间分布呈现出“早晚低谷,午后高峰”的特征,活力高峰都出现在下午,但工作日的活力高峰较休息日向后推迟;工作日滨水公园活力集聚明显,高峰突出;休息日则高峰分散,活力较为均衡;在空间上活力值围绕滇池呈现“北高南低,东部聚集”的特征。(2)在活力影响因素方面,滨水公园1000m内各类设施的功能混合度是影响不同时段活力的共性因素,此外,工作日500m的交通路网密度以及公交站点数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在休息日与CBD的距离以及水域面积的影响较为显著;滨水公园活力的受到多维度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景观维度的影响因子与其他维度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最显著。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昆明市滨水公园活力从功能完善、空间协调、设施配置、景观提升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
    • 建筑历史
    • 许 皓, 李百浩, 李 朝
      2024, 0(8):  78-8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作为抑制大城市扩张的规划智慧,卫星城在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实践卫星城理论的先驱,规划建设了第一批卫星城: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基于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资料,结合关键规划人物,相关规划文本、事件,从城市规划史的视角追溯和评价了1949-1978年间上海卫星城理论的引入过程及实践成效。研究认为卫星城之所以能够被“传播-接纳”,是因为其迎合了城市“减人”政策,实现了工业降本增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发现新中国早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并非全部源自苏联模式,欧洲经验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哈罗、贝席尔登、魏林比等战后新城曾被视为理想的规划模型;提出建立卫星城更多考虑的是支撑国家工业化目标,实践过程中,工业化的优先等级高于人口疏散及社会生活,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规划实践对初始设想的适应性改变。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外来影响,加深对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
    • 刘建军, 刘思睿, 马铭岐, 刁小明
      2024, 0(8):  88-9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8批共计7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从发生学角度出发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总体呈现“一极多核、东密西疏”的高度集聚分布,市域层面遗产数量呈现“金字塔式”分布,且城市间遗产数量呈现“断崖式”差异,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2)纪念建筑、教育建筑、工业建筑等遗产类别形成了4个主要聚集区和2条聚集带,此外,集聚、离散和随机的总体分布模式在不同类型中出现。(3)时间分布呈现跨度长、历史延续性强且阶段性显著,各时期分布较均衡,遗产总数上表现为增长→波动→减少,且分布中心呈现出西南→西北→东南方向的迁移。主要类型演变过程分为减少→增加、波动增加、持续减少等6种情况。(4)地形地势、人口密度、历史事件等因素与遗产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且历史事件对主要聚集区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构建叙事性遗产区系和廊道的思路,并整合形成“20世纪中国发展史”主题文旅教育参观路线。
    • 陈 宏, 刘 阳, 王绍森
      2024, 0(8):  98-10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通过对现代主义运动起源与传播的分析,旨在揭示台湾地区一个世纪以来曲折的历史境遇如何影响其建筑发展进程。结合拉尔夫·林顿的文化传播三阶段理论,按照时间脉络厘清了台湾地区建筑发展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提出台湾地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日据时期“接触与显现”;②光复之后“选择与冲突”;③解严之后“融合与变异”;④社区崛起后的“地区性反思”。最终,通过对各个阶段历史因素与建筑发展之间关系的剖析,展现台湾地区建筑作为重要现代主义支流具身面貌的历史由来,以期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研究提供补充。

    • 国土空间规划
    • 陈丹阳, 周岱霖, 霍子文, 范 颖
      2024, 0(8):  107-11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4.08.0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认知框架,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表征方面应落实区域协调与生态文明的新意志,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做优现代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表征空间方面应保障多元化社会人群安居的新需求。并分析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生产方面的现状困境,最后聚焦规划制度框架、土地制度空间、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居生活空间四大维度的策略重构响应,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