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5期 (总第235期)
    刊出日期:2024-05-30
      学术笔谈
    • 王世福★, 王兴平★, 马向明★, 陈 天★, 王建军★, 文超祥★, 郑 斌★, 赵渺希★, 程 遥★, 邓昭华★, 郭 海★, 刘 铮★
      2024, 0(5):  1-13.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组织第十二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并邀请来自规划、海洋、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海洋城市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以及空间规划创新需要。在凝练与会嘉宾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笔谈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进行论述,期望为未来海洋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王世福认为对于我国海洋城市建设而言,立足港城关系的规划和注重海陆统筹的战略,有助于在全局视角上认识和响应从港口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战略跃升。王兴平等提出建设海洋城市组群是内陆城市经略海洋的重要方式,港口城市与腹地陆域中心城市可通过交通设施网络、多种“流要素”、区域涉海功能与跨界协同治理四个维度的一体化措施构建联系密切且分工合理的海洋功能圈。马向明认为海洋城市战略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从促进海陆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出发,积极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和综合创新功能。海洋城市空间规划应强调陆海功能协调性,从而保证海洋城市健康发展。陈天结合海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海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统筹与修复、沿海城市防灾韧性体系构建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沿海城市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沿海高密度城市防灾韧性建设与空间品质提升实施路径。王建军系统论述目前海洋城市战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并从四个层次梳理当前海洋城市战略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即开展陆海资源全要素综合调查与评价、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发展格局、做好向海而强的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在更广阔的深远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文超祥等以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提出科学谋划境内外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并结合我国沿海各省市开展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实践总结出:处理好陆域与海域关系、协调好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谋划好陆海发展的战略空间。郑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新港城对推动大湾区海洋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并提出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方面推进大湾区新港城建设,实现海洋城市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赵渺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日渐发展,应把握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近岸化趋势,拓展新发展格局下沿海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规划原理,并进一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厘清大湾区的全球网络链接机制、解析大湾区区域网络协同机制、大湾区双循环网络发展的规划响应。程遥认为陆海统筹规划是一个全域全要素统筹的系统问题,且最终将落实到陆域的功能与设施规划建设上。陆海统筹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在陆海域、邻域、海岸带三个层面对应的规划层次、内容、深度应该是差异化的,并且海域应建立相较陆域更系统的跨界规划管控体系和更严格的传导体系。邓昭华提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建设,可施行“以陆促港”策略,从“港产联动”以固港、“两丝枢纽”以稳港、集聚资源以强港三方面拓展港口腹地纵深,助力港口实现其陆域的现代化,并通过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工业化与扩大港群布局稳固其腹地根基。郭海认为我国应提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海洋理论,以海洋作为中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以海港作为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提出需处理好贸易与军事、国家利益与系统利益、外交功能与经贸功能之间的三对矛盾。刘铮认为海洋城市相关规划具有明显的创新型规划特征,提出应进一步开展海洋城市规划创新并实现对创新目标的制度安排,且需从连通性、支撑性、撬动性三方面思考规划创新的突破点,激活海洋城市战略支点作用。
    • 设计研究
    • 宣晓东, 闫梦辉, 邹 俊, 郑逸鹤, 张子旭
      2024, 0(5):  14-28.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探析人本尺度下古镇游览路径多维空间品质和物理环境对游客行为的综合影响机制,以三河古镇为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Open CV、sDNA量化路径空间品质;通过实地测量、空间插值获取物理环境数据;实时录像获取游客行为。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对多维空间品质、物理环境与游客行为进行解释,总结各因子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式。研究表明:夏季游客四类行为均受到多维空间品质和物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观赏、休憩和购物行为主要受多维空间品质影响,步行行为主要受物理环境影响。为古镇街道空间场景优化提供依据,推动特色小镇中古镇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 唐成君, 何韶瑶, 何 川, 许建和
      2024, 0(5):  29-36.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湘西作为乡村旅游先行地区,民族村寨建设虽取得较好成效,仍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环境供给不完善等供需不平衡问题,给公共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带来困境。以湘西典型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客观空间、村民行为、游客行为网络模型,从村域、局部、单点三个维度对比分析居游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性与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村民、游客与公共空间关联度存在差异性,村民行为活动分散,偏好生产生活、邻里交往空间,与物质承载、社会节点空间关联度较大;游客行为活动较为集中,喜好民族特色显著的公共空间,与文化传承空间关联密切。最后,基于空间行为关联机制,以公共空间形态与村民、游客需求为导向,从村域层面连通性、局部组团凝聚性、节点空间多重性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有助于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 李杨文昭, 徐 峰, 刘鹏辉, 陈锦林, 关亚博
      2024, 0(5):  37-49.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思源实验学校是我国教育扶贫而开发的教育建筑系列建设工程,自2007年至2018年间,在17个省的贫困县设计并建造共222座公立学校。揭示该系列工程的设计智慧,为我国后扶贫时代下教育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历史经验与策略参考。对思源实验学校系列工程设计过程的工作机制、迭代策略和实施结果进行全面解析。该系列工程通过原型的设计指导,配合地方政府与设计院的适应性再设计,实现了其顶层控制与落地性建设。基于原型的再适应设计策略,可解决教育扶贫建设工程对速度与质量的双重需求。
    • 温智新, 严 鑫, 任丛丛
      2024, 0(5):  50-57.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营建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建构文化,有待通过现代转译重新焕发新生,而数字化建筑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传统建构转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以传统建构文化中建构方式和建造技术的转译作为设计策略,并采用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结构找形、现代加工制造等技术手段,通过在案例“榫卯木构亭X-Form”中结构整体形态设计、独立木架单元找形、局部结构构件的构造调整、基于力学性能的节点细部设计四个关键阶段进行实践研究,初步探索了一种注重结构理性与诗意表现的木构建筑设计与建造方法,回应了当前社会对于传统与未来对话的诉求。
    • 曹 森, 张建涛
      2024, 0(5):  58-69.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小学教学楼的安全疏散是保障小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从疏散视角,探讨小学教学楼的功能分布方式及其疏散特征,关注因功能分布引起的人员属性及人员数量分布的差异性,借助疏散模拟量化方法从普通教室分布方式与教室综合布置模式两方面研究人员属性、数量与功能分布相关联的规律,并提出小学教学楼功能的适配性、均衡性、整体性的整合优化原则。研究结果为小学教学楼建筑疏散提供基础依据,对相关设计安全疏散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 许沛琪, 刘依明 , 赵捧阳, 刘念雄
      2024, 0(5):  70-75.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东西方文明背景下互承框架的多样表现形式,从结构构成与受力出发探究互承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原理要素,进而从其原理的倾向性差异中梳理出东方加固式和西方平衡式两种互承形式,并探讨了二者的原理差异、形态差异、构型差异与适用范围,主要结论有东方以结构单元之间的互承实现加固和稳定性,其曲面曲率适应性较强;西方则以在结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部同时构建互承且均保持力学平衡实现了跨度的拓展。由此,针对东方传统桥梁互承体系仅可适应单向曲面以及西方平衡式互承难以拟合大曲率曲面的发展瓶颈,以达·芬奇编织桥为原理基底,设计并建造了一种可适应自由曲面的新构型,且从建造视角论证了其跨度可行性与受力可行性,这一实验性构想为当代互承框架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及相应理论基础。
    • 张春明, 蔡欣君, 车震宇
      2024, 0(5):  76-82.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探究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品质现状,提出改善对策。基于自采集的11814张街景图片,量化评估古城空间品质,分析空间失序、绿视率、天空率等指标。发现空间环境较好的样本占8.98%,较差的占33.3%,绿视率低,建筑风貌不突出,路面铺装单一,停车混乱。对提升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品质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通过量化测度和微改造介入,可针对性优化绿化、停车和建筑风貌,提升古城空间品质。
    • 人居环境
    • 曾燕芳, 薛佳慧, 王则琦, 林 妍, 李房英
      2024, 0(5):  83-94.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开启存量更新模式。居民绿地需求与绿地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有研究证明,非正式绿地在城市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面临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具备较大发展潜力。聚焦于绿地低供高需的城市区域,以福州市鼓台中心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挖掘供需失衡区范围内可利用的非正式绿地资源。从时、空间可用潜力两个维度确定影响非正式绿地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引入帕累托前沿理论,利用Matlab中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得出调研区域内对非正式绿地进行更新改造的多个解集的优先层级。最后基于综合评估结果和三种不同的场地类型提出非正式绿地的更新策略,为高密度老旧城区绿地的存量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 王忙忙, 盛 硕, 王云才
      2024, 0(5):  95-105.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高温热浪叠加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夏季温度日益升高,布局蓝绿空间是有效应对途径。蓝绿空间降温效应受多重因素影响,认知不同建筑环境中其面积、配置、构形维度如何协同降温,是提升降温能力的关键。在厘清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情景模拟统筹分析多维度指标对蓝绿空间降温效应的影响,并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其的交互作用。以上海市中心城为例开展实践,结果显示,单一维度提升情境中,面积提升带来的降温幅度最大,其次为配置优化,但小斑块优化配置、构形效果不佳。协同多维度更能提升蓝绿空间降温效应,尤其在建设强度低的社区。
    • 徐铭晖, 林小如, 文超祥, 刘 希
      2024, 0(5):  106-115.  DOI: 10. 3969/j. issn. 1000-0232. 2024. 05. 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脆弱性评估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对陆海交互作用的研究不足,对陆海统筹与科学防灾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市东西涌为例,从灾害胁迫性与空间适应力两方面,选取6个自然变量,4个经济社会变量构建自然-社会微观脆弱性评价方法。同时,基于脆弱性评估构建土地利用展适宜性矩阵,进行空间发展优化。结果表明:1)东西涌地区极高自然脆弱性区段占比27.4%,多位于生态脆弱与高风浪暴露度的内湾沙滩区段;社会极高脆弱性区段占比10.9%,多位于高强度聚集开发的城镇用地;2)基于发展适宜性评价矩阵,东西涌地区较不适宜发展区域占比最高,高达35.6%,较适宜开发区域占比其次,不适宜与适宜开发空间占比较小;3)针对不同空间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空间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