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9期 (总第227期)
    刊出日期:2023-09-27
      规划研究
    • 李嘉豪, 王世福, 陈慕婷, 何灏宇
      2023, 0(9):  1-1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线型水乡是岭南水乡的特色风貌类型之一,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大量线型水乡参与到城市更新当中。以经济账为本的“房地产”改造逻辑,导致产生水乡特色形态丧失、水乡文化传承断裂等一系列问题。为确保将线型水乡整体性、多元性、可持续性的有机更新意图有效传导,提出一种基于“人-村-水”共生关系视阈下有机更新意图传导方法:建立运行机制和技术框架,构建共生要素谱系,提炼关键管控要素,进而实现多维有机更新意图。结合南沙实践案例,提出总体引导、小规模单元管控、地域性场景建构等有机更新路径,为我国岭南水乡高质量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 刘君男, 陈天
      2023, 0(9):  12-2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风险,明晰城市复杂的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以澳门为例,首先,通过ENVI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CART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定局地气候区(LCZs);其次,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LCZs热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和影响机制;最后结合热环境优化等级评估,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以中低层建筑、裸露地表为主的LCZs升温效应显著;以乔木、水体和高层建筑为主的LCZs降温效应显著;2)阻挡太阳辐射比通风散热更有利于地表降温;3)空间误差模型(SEM)能较好地描述澳门城市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4)各LCZs分区热环境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差异较大;5)SVF、BD、BVD和ISD具有增温效应,BH、BH_S、GSD和WSD具有降温效应,且GSD、WSD、ISD和BVD的影响系数普遍较高;6)澳门宜优先优化LCZ10(重工业)、LCZF(裸土或沙)、LCZ4(开阔高层)、LCZ5(开阔中层)、LCZA(茂密树木)、LCZ6(开阔低层)热环境。将为澳门等高密度城市制定高温风险应对决策提供支持。
    • 黄 浩, 张问楚, 赵渺希, 邹 滢, 张乔嘉
      2023, 0(9):  24-3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地区在发展中尊重社会民俗并保护历史风貌,以本地居民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城镇的人文复兴。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为例,运用认知地图圈域法、问卷调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创新性地建立 “意象要素-认知网络-影响机制”的研究路径。通过村民认知地图的要素关联来构建功能性意象认知网络,并根据网络派系划分来剖析村民社会网络的构建逻辑,进而解析典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社会关系特征与变迁机理。发现意象认知过程中个体间的互动进而产生社会关系;城镇化中的产业转型影响村镇整体土地利用格局,进而影响村民主体的意象认知;半城镇化地区空间意象变化和核心功能外迁使异氏异村村民的认知边界在村镇发展中逐渐消弭,社会网络呈现多元关系协同的趋势。将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到城市意象的研究领域,为半城镇化地区的历史意象保护与基于人文社会网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 林小如, 贾宇轩, 黄友谊, 詹丽娜, 潘爱丰
      2023, 0(9):  35-4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流域生态学倡导从多类型的流域地貌单元对水系进行生态治理和系统维护。针对近年来多发的流域性生态风险、水系治理过度与治理缺位并存等问题,提出分类治理的路径方法。基于地貌起伏度将浙江省山区流域地貌单元分为高起伏度山区、中起伏度山区、低山丘陵区三种类型。通过山区自然地貌类型与水系生态安全风险的关系梳理、及其与水岸建设交互特征的定量分析,揭示不同自然地貌类型下山区水系生态安全格局的特征规律,提出各类流域地貌单元水系生态安全的管控要点。高起伏度山区水系生态安全治理应从“河流坡底-河岸植被-森林系统”的垂直维度强化育水回水和生态涵养。中起伏度山区水系治理宜通过全周期的山洪风险防治和水系下垫面的生态修复进行拓容蓄洪和疏水排涝。低山丘陵区水系应通过“产-汇-滤”全链条的增滤减排,自然径流结构的完善优化,促进因势淘污和占补平衡。
    • 设计研究
    • 戴一正, 张晨阳, 郭雪飞, 戚广平
      2023, 0(9):  42-5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站城融合发展背景下,站城综合体是推动铁路客站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的关键,其开发建设需要以合理的业态配置为前提。以站城综合体业态配置的“基本特征-空间格局-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为线索,从商业、办公、居住和文体功能要素出发,首先对业态配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互补型、主导型和均衡型的典型配比类型;然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指出其业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形成以站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圈层化结构;进而从功能要素连接、步行网络引导、站城界面协同三个方面归纳业态复合的内在机理;最后总结出“点-块”、“点-轴”、“点-网”三种模式的业态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站城综合体开发建设提供适应性的业态配置策略。

    • 言 语, 徐磊青, 刘 珩, 夏正伟
      2023, 0(9):  52-6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出发于立体发展的高密度地区导控公共空间以同步兼顾增密、提质的需求,提出新的基面公共空间供应指标补足原有的密度与容积率为主的指标,来导控轨交上盖地块的立体公共空间的适度发展。根据文献总结、讨论了立体步行系统、综合体串联而成的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供应规模及其相关密度指标之间互相组合计算方式及其相应优化值域理论。据此,公共空间模型对指标进行活力验证之后,进一步曲线估计以观察曲线峰值定义的优化值域范围。经检验,诸如地块面积、基面公共空间的密度与系数等指标都比传统建筑密度、开发强度有效且存在优化值域,故整理成优化值域指标以补足现有密度和容积率指标,供实践参考。发现规模及密度导控至适度与优化的范围,可以带来轨交站域地块对活力与流量的城市效益转化以及规避大而不当的负面开发。

    • 孙乙菁, 肖大威, 黄 璐
      2023, 0(9):  62-6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完整社区理念,以广州历史城区中的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改造策略和改造模式。以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为例,建立老旧小区改造指标体系,从物质空间(硬件)与社区治理与服务(软件)两方面分析其改造情况,进而提出改造优化建议,旨在为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刘嘉慧, 张天尧, 彭一升
      2023, 0(9):  70-7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社区环境与居民健康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但在城中村改造语境下,社区环境的重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晰。以广州猎德村和石牌村作为案例进行对比,通过路径分析初步探索城中村不同改造模式下建成环境特征、社会资本水平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经过整体改造后的猎德村,居民的建成环境感知和社会资本水平较高,建成环境感知仅通过社会资本对居民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而逐步更新的石牌村,其建成环境质量仍有损于身心健康,但其社会资本是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关键要素。认为城中村不同改造模式下呈现不同的健康收益和风险模式,在改造策略选择上应注重建成环境质量和包容性提升、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的维护与重塑。

    • 建筑技术
    • 黄兆旭, 宣 蔚
      2023, 0(9):  79-8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图书馆阅览空间具有较高的采光性能需求,如何营造适宜的室内采光环境,减少眩光干扰,是建筑采光性能优化的目的。通过相关数据调研、建筑性能模拟、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遗传算法优化等一系列数据驱动型设计方法,对阅览空间简化模型的光环境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升实验,验证了机器学习代理模型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得出五项设计参数对三项性能指标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其采光性能优化策略。表明数据驱动型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的辅助建筑师解决阅览空间采光性能优化问题,为建筑师提供可靠的优化解集与优化决策。

    • 郭卫宏, 李香凝
      2023, 0(9):  88-9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广州的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为例,依据建筑性能理论与建筑价值理论、人类需求层级理论和相互作用论等相关理论,构建6个维度共29个观测变量的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空间品质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验证建筑空间各功能性能要素与使用者心理感知等行为要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究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影响机制,并尝试提出应对不同层次影响因素的设计策略,为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李 伟, 凌 健, 李思源, 蔡 超
      2023, 0(9):  98-10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探究不同年代类型老旧居住建筑的碳排放特征和降碳潜力,为其精准化低碳改造提供参考依据。将天津市中心城区的老旧居住建筑分为70、80和90年代三个类型并进行能耗模拟和碳排放计算,分析降碳潜力和改造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年代类型建筑精准化低碳改造策略的优先级排序。发现不同年代类型的老旧居住建筑降碳潜力不同。70年代建筑降碳潜力较大,可优先考虑屋面保温、外墙保温的改造策略;80年代建筑可优先考虑外墙保温、更换LED节能灯、东西墙垂直绿化的改造策略;90年代建筑降碳潜力较弱,可优先考虑更换LED节能灯、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集热板的改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