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8期 (总第226期)
    刊出日期:2023-08-31
    本期栏目: 人居环境 / 设计研究 /
      人居环境
    • 裴立东, 赵晓龙, 王雨琴
      2023, 0(8):  1-1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已得到充分论证并被广泛认可,其起源与演进过程与医院发展密不可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人文思潮、医学理念与认知等驱动因素,梳理了英国医院康复景观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其起伏演进的四个发展周期,总结了各时期的发展规律。表明,英国医院康复景观的疗愈健康理念由单维转向多维,受众人群类型由泛化到特定群体,再到精细划分;景观要素总体上从“有形传统景观要素”向“无形物理环境要素”拓展,并触发了感知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疗愈行为方式呈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自个体向群体的扩展态势。旨在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院康复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汪成刚, 魏宗财, 章倩滢, 黄 昕
      2023, 0(8):  12-22.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颁布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及规划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中英文期刊文献进行了计量化分析。进一步根据历年发文数量、相关政策颁布时间,将21世纪以来国内外公服设施研究划分为起步期(2000~2005年)、上升期(2006~2013年)、发展期(2014年~)三个阶段。研究结果显示,中英文关于公服设施研究成果可概括归纳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政策和管理、效用评估三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公服设施的均等化和社会公平、空间配置模型优化、供给和管理模式、可达性、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对研究内容的梳理发现,公服设施研究在理论、方法及内容体系三个方面尚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研究理论的创新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并强化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完善公服设施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成果能为国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为践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研究支撑。
    • 何琪潇, 杨丽娟
      2023, 0(8):  23-3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人们对逝者以及英烈的传统祭祀文化及习惯,赋予城市纪念广场这类纪念空间具备对受访者疗愈心灵、疏解压力的潜在作用,这与自然环境为主体的恢复性环境功效极具相识性。为探索城市纪念广场是否属于某类恢复性环境类型,以重庆3处纪念广场为例,共采集106名参观者对广场环境的访谈评价信息;运用质性研究的主题分析法(TA)结合感官恢复性量表(PRS),抽取访谈信息中与恢复性环境魅力、逃离、一致性和范围4种特征匹配的关键词;以此为基础,类比归纳发挥纪念广场恢复性功效的环境要素和空间组件构成。结果表明,11类被编码350次的关键词与魅力特征匹配,9类被编码222次与逃离特征匹配,5类被编码199次与一致性特征匹配,5类被编码192次与范围特征匹配,纪念广场符合既有恢复性环境的特征描述;其中,魅力特征受到文化和自然要素双重影响,逃离特征源于安全、宁静、历史要素的综合效应,一致性特征在于显著的仪式要素,范围特征包括开阔视野及多元设施要素。
    • 顾雪萍, 彭长歆
      2023, 0(8):  34-4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商馆建筑向“殖民地外廊”风格的转变。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也经历了从散布于珠江沿岸到“自成一区”的区域格局,经历了火灾后重建的“小变革”与战争后重建的“大变革”,乃至最后的覆灭。十三行的空间演变紧扣广州贸易之百年风云,是城市近代变迁的缩影。
    • 设计研究
    • 刘 颂, 李奕霖, 谢宛芸
      2023, 0(8):  42-5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恢复性知觉可以让个体在空间中获得恢复性效益,研究恢复性知觉的作用来源则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划设计更具恢复性效益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因此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由深度休闲、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三者共同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市徐汇滨江滑板空间为例获取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对其进行检验并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1)深度休闲对场所依恋有积极影响;(2)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有积极影响;(3)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且在场所依恋中介作用下,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间接的积极影响,其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故而城市恢复性空间的建构需要关注深度休闲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匹配,加强场地的功能性条件并提升个体在场地中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个体的恢复性效益。
    • 王 霖, 张 杨, 李彬彬
      2023, 0(8):  51-6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 朱新苗, 陈 洋, 王 佳, 葛 昕
      2023, 0(8):  61-7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近年来,培智学生的数量显著攀升且障碍程度愈发严重,其障碍程度越重,特殊需求就越复杂,就越需要空间环境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培智学校的室外环境仿普通学校而建,缺乏对特殊需求的考量,严重影响培智学生的身心康复成效及师生家长的校园生活品质。针对我国培智学校室外环境的现状问题,基于使用主体特征及特殊需求分析其对室外环境的特殊要求,通过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学校室外环境营建智慧,从场地构成、场地尺度、场地组织及场地细节设计等四方面提出培智学校室外环境营建策略,为培智学校室外环境的新建与改扩建提供参考。
    • 苗振轩, 王杰汇, 郭娟利
      2023, 0(8):  71-7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于村镇住宅建设质量的提高愈发重视,然而当前农宅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导致农宅的功能与性能需求不一致。因此在寒冷地区农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空间热缓冲理论与开放建筑理论相结合,提炼出空间层级化的操作方法,以多目标优化算法为工具,以室内光热环境优化为目标导向,提出了一套较为高效的农宅空间快速优化设计与决策方法,并以实地调研村落为例进行应用设计验证。通过对寒冷地区农宅的被动式设计实现低增量成本下的节能优化,对寒冷地区农宅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楼瑛浩, 钱 颖, 程书敏, 裘 知
      2023, 0(8):  80-8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聚焦浙江省中小城市养老资源稀缺环境下如何高效率、渐进式、精准化、经济性改善老旧社区存量空间适老化问题,针对社区可供适老空间匮乏及使用需求矛盾等现象,通过现场问卷等调查,归纳出老旧社区宅间、宅边、宅巷和楼栋交通四类典型破碎化有限空间特征。其次,关注老人驻留行为,通过进一步对行为内容、行为规律、需求次序的分析,明晰潜在小微公共空间类型提取原则:空间领域就近、弱势空间整合、空间剩余排除原则。最终从完善菜单式设计导则、建立工业化部件标准、探索多元化协同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中小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微更新策略,并进行案例设计示意。
    • 周剑云, 卓玙琪, 曾馨仪
      2023, 0(8):  89-9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天际线既是城市发展在竖向维度的反映,也是建筑高度分区控制的目标与依据,尤其是标志性建筑选址与设计审查参照。系统梳理国内外天际线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汕头一湾两岸城市天际线规划控制研究项目为例,探讨对天际线的认识、核心规划管控内容与规划实施体系。提出:一、对城市天际线的认知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统一,需遵循整体性原则;二、城市天际线规划管控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筑高度分区及分层分段指标控制、滨水界面设计指引、节点焦点设计指引;三、建构“天际线管控图则”便于管理和应用。
    • 林 彤, 赵越喆
      2023, 0(8):  99-10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3.08.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通过对广州市逢源大道-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八个代表性节点的声景进行现场调研和主观问卷调查,分析该街区声景特征、主观感知因子、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声景研究、保护与营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街区声景以动物叫声、粤剧演唱声和玩耍声为主要标志声。值得保护的声景为声级适中的粤剧演唱声。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感知因子可归纳为心理属性、物理属性、和谐性和丰富性共四个维度。街区声景总体感知良好,但各节点有差异性。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要素包括技术声的听闻程度、声景感知结构中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以及受访者是否居住在街区。声景与街区环境的协调性是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