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10期 (总第0期)
    刊出日期:2022-10-31
      声光香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
    • 吴硕贤
      2022, 0(10):  1-0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 袁晓梅, 邱坚珍 , 陈意微, 吴硕贤
      2022, 0(10):  5-1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声景、光景和香景领域多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其中,光景学由团队负责人吴硕贤院士首次提出,并率团队深入研究。限于篇幅,仅选取2006年至今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计67篇成果,初步勾勒团队在声景、光景及香景领域的研究脉络。成果反映出团队对声景、光景和香景研究的独立思考,以及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多元景观体系的探索路径,融贯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核心的本土智慧与前沿探索。

    • 巴美慧, 康 健
      2022, 0(10):  19-2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嗅听交互研究在国内外处于起步阶段,其为城市及建筑空间营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多感官环境设计从视听交互主导转向更为全面的统觉认知。从嗅听交互的视角,回顾了听觉与嗅觉环境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声景与嗅景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实地环境中的嗅听交互感知现状、气味对交通噪声感知的影响、嗅听交互感知效应,以及嗅听交互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嗅听交互感知,积极的感官刺激可以提升其他感官感知的评价,而消极感官刺激的影响效果则相反,以及当一种感官刺激越强时,另一种感官的感知强度会越弱。对于嗅听交互环境中的行为,当空间中存在积极的气味时,积极或消极的声音均会加强人们的趋向行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嗅听交互环境的设计应用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张茗科, 金荷仙, 季 睿
      2022, 0(10):  30-3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随着气味和嗅觉越来越被风景园林领域所重视,世界各地的优秀香景营造案例的研究价值也正在逐步凸显。为了借鉴经典园林中的香景营造策略,选取较具代表性的西班牙摩尔人时期伊斯兰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从香景特征和香景营造手法等方面,总结出其园林中的香景特征:①植物选择在宗教、风俗或医学因素影响下,受植物香气、功能等因素影响,并且形成一定的配置模式;②园林中的香景除了植物之外,香薰香料也是香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麝香、松香等。并总结出伊斯兰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有:①植物布置,包括植物行列式种植布局、植物绿篱的修剪以及植物与其他园林造景要素的协同等,有助于园内香味景观的形成;②利用Ansys Fluent、SKetch up等软件对格内拉利弗花园的水渠中庭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十字形狭窄水池的递引过度作用,考虑植物布局营造对于园内环境的影响,水池产生的小气候也对香景营造有一定的助益作用;③园中下沉式的种植池符合人们“坐观”的需求,能够使人更加近距离地感受植物的芳香。研究旨在为现今的园林香景营造或都市嗅觉景观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 许沛晨, 孟 琪, 晏 伟
      2022, 0(10):  40-4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建立城市安静区对提升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城市安静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声级的控制。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从声景的角度建立具有不同内涵特征,符合各类需求的安静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扎根理论探究了安静区的要素并对城市安静区进行分类,将安静区归纳为寂静、幽静、肃静、娴静、沉静和恬静六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视听交互实验探究了不同类型安静区的特征。结果表明寂静与幽静主要受植物景观的影响,水体景观更易影响沉静,人文景观更易塑造肃静和娴静,恬静更具生活气息。景观要素的选择与配比可以营造不同的安静区氛围,使安静区满足居民的各种行为需求。研究结果为建立我国的城市安静区提供了支撑。

    • 汪伟思, 冯娴慧 , 连紫璇
      2022, 0(10):  49-5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芳香植物是重要的专类植物,可散发出芬芳气息,改善环境质量,使人身心舒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更好地指导芳香植物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结合统计分析,了解公众对芳香植物的态度,研究公众芳香植物相关认知程度、情感倾向和行为意向,探讨其内部关联性。研究发现,公众一致认可芳香植物的景观价值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并对芳香植物浓度会引起身体反应方面有所关注;公众对芳香植物有积极的情感倾向,且心理感受较生理感受更为明确;公众对芳香植物有积极的行为意向,且心理层面的情感倾向对此影响最大。
    • 卢韵琴, 孙小迪, 吴硕贤, 高伟俊
      2022, 0(10):  55-5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日本环境省评选出了100处香景,在解决城市恶臭问题的同时促进人们对香景的再发现与保护。整理分析了《日本香景100选》的香景要素、评选标准。在介绍《日本香景100选》中的自然香景和人文香景的同时,对气味要素在不同的用途、地域、时间上对人们感知地域、文化、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拓展阐述日本对香景的再发现过程以及实施的保护措施及部分实例。旨在通过解读《日本香景100选》中的香景学理念,应用于对香景的再发现进而改善环境问题、拓宽环境设计维度,促进香景事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 人居环境
    • 叶小军, 徐家明, 雷 诚, 李春红
      2022, 0(10):  60-7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滨水区作为国内外城市的历史起源和形象窗口,面临着可持续更新和转型发展的多重挑战与困境。在众多世界名城滨水区更新实践中,美国西雅图市籍借“转型再生”为核心的更新规划实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可持续更新发展范式。通过解析西雅图滨水区历史演化历程和现状发展困境,进而基于更新规划和实施两个层面,从“定位重构、功能缝合、交通再塑、环境更新、生态修复、文化再生、实施体系、管理机制”八个方面深入解析了西雅图滨水区可持续更新范式的构成。其次结合国内城市滨水区的发展现实,从“功能转型重塑空间活力、交通重构联动区域发展、保护更新完善生态功能、公私协作提升管控效能”四个维度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更新路径。

    • 刘 垚, 刘利雄, 易智康, 马洪俊
      2022, 0(10):  71-7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广州村集体物业更新改造政策与实践为例,阐述城中村物业如何突破非正规性的约束实现产业与空间品质的提升。从非正规性概念与村集体物业改造困境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实地踏勘调研、深度访谈,发现产业导向的微更新对于城中村非正规性治理的价值与创新,在提升空间品质、回应社会需求的同时,用渐进主义的态度策略性地保留了非正规性,为非正规物业进入市场创造了途径。市场主导的微更新相对全面改造,存在回避规划建管层面审批、合法性不足的局限,应当基于非正规性的特征和需求,对城乡建设管理的“例外状态”进行规划引导。

    • 车冠琼, 仇保兴, 杨 滔
      2022, 0(10):  80-8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空间句法理论为指导,以街道中心度指数表示街道网络结构特征,利用相关性和回归方法分析其与土地利用建设强度和功能混合度分布的关系,进而提出二者的协同分布策略,为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提供依据。通过对天津市两个典型区域的研究发现,街道中心度指数与土地利用分布具有相关性,但在不同的街道结构特征下,相关性大小、影响方向及主导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服务于城市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大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而服务于附近居民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小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因此,建议在进行土地利用布局时,应从不同尺度考察该区域的可达性、通过性的分布模式,判断其对不同范围内人流和车流的吸引力,以提高土地利用布局与该区域在不同尺度空间区位的耦合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地区活力。
    • 乡村振兴
    • 吴锦绣, 徐小东, 张玫英, 吴正浩, 白 雨
      2022, 0(10):  89-9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 王润强, 邵怡然, 彭威浩
      2022, 0(10):  99-10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10.0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政治语境下,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乡村不仅是一种居住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探索其振兴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东莞市东坑镇井美村的实践以多功能文化景观为媒介从编制规划蓝图、梳理地域文化脉络、打造一批乡村景观小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复兴农业并与旅游结合等多方面进行重塑,呈现出治理后的图像。探索以人为中心,尊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生存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