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9期 (总第215期)
    刊出日期:2022-09-29
      人居环境
    • 朱良文, 程海帆
      2022, 0(9):  1-0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五项总体要求之一,为此专门对民居宜居性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对其评价标准提出了“民居宜居性层级评价参考图”,并对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民居及新民居的宜居性分别作了分析与评价。选择了笔者多年来三项有代表性的民居实践分析其宜居性的提升情况,并反思提出存在问题。着重对宜居性的目标设置与标准制定、贫困地区的宜居难点与特殊政策、“不可移动文物”民居修缮与宜居性的矛盾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民居在法规、政策、修缮要求方面提出讨论与建议。

    • 朱知麟, 田银生
      2022, 0(9):  8-1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由于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划分形态区域的方法在量化上的不足,适用规模、效率以及客观性有待提升,针对形态区域依据的三个要素——平面类型、建筑类型和土地利用,分别提出了量化分析的措施。其中平面单元主要采用空间句法,并对组构值的选择和计算进行了比较、辨析;最后应用K均值聚类法结合GIS技术进行整合、可视化。使用所构建的方法对典型的广州传统街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能为城市形态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数据支撑和可个性化调整的研究方法。受限于研究领域,技术方法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 国土空间规划
    • 宋哲昊, 唐 芃, 宋 伟, 龙 灏
      2022, 0(9):  19-2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达、便捷、安全的三维路径系统的设计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淮安井神盐化工业区更新改造的案例中,通过Java语言编程开发的面向多要素影响下的三维寻径算法模型被用来探索项目公共空间中的三维路径系统,得到的寻径结果数据被接入Grasshopper建模软件中进行方案的进一步深化设计,形成了从场地分析到路径系统探索到方案深化的“数字链”工作流程。在实际项目中完成的路径探索和应用,实现了数据驱动的分析与设计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城市公共空间路径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杨宇民, 左苏华, 焦 胜, 龚 毅, 郑 华, 廖婧茹, 郭美芳
      2022, 0(9):  26-3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为推动工业用地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协调编制,构建全市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定量确定全市工业用地的指标分配与空间布局是亟待解决的其核心问题。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长沙市工业用地专项规划为案例,采用案例分析和综合评估等方法,得出了工业用地指标分配与城市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的长沙方案,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工业用地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龚帅佳, 刘卫斌, 隋馨慧
      2022, 0(9):  34-41.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从施坚雅市场体系理论出发,通过完善墟市层级划分的评价指标,探讨了民国时期深圳地区墟市体系的层级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民国初期深圳形成“中心—中间—基层墟市”三级墟市体系。从空间结构来看则分为了三个组团,即中心墟市集聚的西部墟市群、对内服务与对外辐射能力都较强的分布均匀的中部墟市群,以及相对独立,主要对内服务的东部墟市群,上述特征综合体现出区域经济格局、地理条件和种族迁徙等因素对墟市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对深圳乃至珠三角东岸的传统墟市建成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 范佳慧, 陈晨, 王灿
      2022, 0(9):  42-4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地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其进行主动干预和精明管治势在必行。以杭州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识别半城市化地域及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对其成因机制展开解释性研究。发现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呈现出由老城区边缘区向整个中心八区扩展的特征,政策驱动的重大项目带动、市场驱动的乡镇经济推动以及空间管制政策的局限性是杭州半城市化最重要的作用因素。研究旨在解析我国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相似城市—区域的半城市化地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 景观设计
    • 潘莹, 杨萍, 施瑛
      2022, 0(9):  50-5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自宋代以来,盐业就是广东滨海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盐业生产带动了滨海地区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与传统农业景观截然不同的产业景观和居住地景观,也促进了运销线路沿线的城镇发展。以广东稔平半岛大洲盐场的盐业景观为研究对象,跨学科运用区域环境史、盐业产业史、地理学等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相结合,剖析了广东滨海盐业景观的自然基底特征,并从生产、运销、居住三方面着手,通过“体系—子系统—功能单元—要素”四大层级搭建起了盐业景观体系,归纳总结了广东稔平半岛滨海盐业景观特征和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与动因。为深入了解广东滨海盐业景观以及推动盐业聚落产业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唐孝祥, 徐应锦 , 袁月
      2022, 0(9):  58-6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以已消失的广州元妙观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传统道观园林遗产在学术转型背景下的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梳理北宋至清初广州元妙观遗留的碑刻文本及相关文献,结合审美文化结构理论,从物质空间审美属性、社会教化审美需求、城市宗教景观审美活动三个层次的审美互动展开,以历代修缮活动为研究起点,总结元妙观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特征;以道观命名、斋醮科仪和明贤祭祀为重要线索,揭示其社会教化功能;以文人诗词雅集描摹及城市景观集称塑造为蓝本,归纳广州城市宗教胜景审美意蕴的建构。认为已湮没典型园林所建构的审美文化是其遗产价值的重要表征,其研究为系统挖掘、整理和展示区域景观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 郭雨薇, 高伟
      2022, 0(9):  67-7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信息论识别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本质问题,提出历史环境教育方法,旨在建立公众和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关系,促进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广州玉带濠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传达,构建“信息梳理—价值识别—信息补全—媒介设计—价值输出—价值认知—反馈”的信息传达路径,围绕数字媒介和严肃游戏开展历史环境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数据,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历史环境信息掌握水平和城市历史景观态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能有效传达历史环境信息,实现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共享。
    • 设计研究
    • 陈玮璐, 张振辉
      2022, 0(9):  76-8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在21世纪中国走向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营地作为学校与家庭教育之外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而迅速发展。梳理包括北美样本的国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脉络以提供鉴照,并且结合教育学、体育学、旅游学等关联学科的相关先导性研究,梳理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对我国近3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结合CiteSpace辅助分析,把相关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成长、发展三个阶段,识别相关研究热点并分析其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类讨论,评述当前国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结合设计实践、森林公园规划、乡村振兴等主题分线推进的情况。最后提出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研究总体上应通过总结类型知识体系、展开设计本土化的框架性思考而走向系统整合,梳理若干值得关注的前瞻性研究主题,指出营地场所精神与类型特征可以对当代教育空间建构与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 李峻峰, 陆峥妍, 甄蒙
      2022, 0(9):  87-9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采用大气校正法对夏热冬冷地区典型代表城市合肥市2010~2021年不同季节同一时刻共计60幅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绿地冷岛效应长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绿地冷岛效应存在较显著的年周期变化特征;(2)其特征表现为绿地冷岛强度的季节化差异,各季节冷岛强度变化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3)研究发现绿地并非全年均呈现降温效应,部分季节出现“增温”效应。研究结果既对长时间尺度绿地冷岛效应理论研究进行补充,也为城市热环境改善、节能减排及城市景观优化提供建议。

    • 郭茂祖, 曹印庚, 王鹏跃, 赵玲玲, 李 阳
      2022, 0(9):  96-106.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9.0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针对高层建筑物排布在日照等多个指标的自动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高层住宅自动布局设计方法,根据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设计防火,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规范要求设计奖励函数。通过各建筑单体与环境的不断交互、训练学习,输出多个满足设定约束的布局方案。然后对方案中的建筑群进行基于傅里叶描述子的模式表示和自动聚类,提供去冗余后的多元典型设计模式,为建筑设计师提供设计参考。最后,在北京某地块的真实环境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