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1期 (总第207期)
    刊出日期:2022-01-31
      国土空间规划
    • 王世福, 练东鑫, 邓昭华, 孟 梦
      2022, 0(1):  1-9.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蓝线划定及相应的规划治理是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水体资源保护、协调城水发展关系的重要措施。然而,现有的蓝线治理模式存在层级管理体系模糊、权责部门交叉管理、多部门规划编制标准不一等问题。在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新时代,涉水区域的蓝线划定与开发管控亟待深入研究以指导实践。通过解读水利与规划专业对于城市蓝线定义的差异,引介国外水系管理经验,提出“三线两区”的城市蓝线编制方法,以明确涉水部门的管理权责,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涉水事务的统筹能力,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从而实施更积极、有效的城市蓝线治理模式。

    • 占 玮, 班鹏飞, 袁奇峰
      2022, 0(1):  10-1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科学界定城市实体地域的范围,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范围和标准的制定乃至更广泛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综合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广佛跨界城市实体地域范围,并与北京、上海对比得出:广佛范围由1个核心城市和6郊县城市构成,其核心城市跨越广州和佛山的行政边界连成一体。城市实体地域的总面积为2320.75km2, 其中核心城市为579.25km2;和北京、上海相比(不考虑边缘郊县城市),广佛面积和平均半径均为最大,广佛的平均半径为24.76km,北京次之为22.96km,上海最末为19.23km。从城市密度值的剖面看,上海的剖面最陡、其次广佛、北京的最为平缓,且广佛剖面线呈双峰形态。
    • 许永成, 丛艳国, 魏立华
      2022, 0(1):  18-2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各方在话语竞争后推导出的结果,因此对城市规划各参与者进行分析话语,能了解各方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方如何商讨、解决争议,推动规划从草案走向定稿。以深圳市湖贝村所在片区的城市更新规划争议为例,分析了由初步方案爆发争议到争议平息的过程中,增长联盟、反增长联盟、公共媒体三方面的话语。研究发现,由于公众参与的机制尚不健全,各方难以相互了解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最终争议虽然平息,但问题并未解决。在此过程中,增长联盟采用了模糊表达、回避争议的话语表达;反增长联盟由于不受关注和话语主题分散,逐渐走向沉默;公共媒体由于视角单一,未能起到公共讨论平台的作用。认为,话语分析理论对城市规划争议甚至整个公众参与过程具有较强解释力,在实践中,应加强对公众参与的话语分析与合理引导,打通话语沟通的障碍,促进城乡空间共建共治。
    • 喻明明, 任利剑, 运迎霞
      2022, 0(1):  26-3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生活圈作为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自上而下进行乡村生活圈规划的方法在圈层划分和范围界定方面过于武断,存在忽略村民的时空间行为规律、难以落地和缺乏可实施性的问题,亟需自下而上的乡村生活圈空间识别和模式剖析方法。研究以张公垡村为案例,采用GPS数据采集法和问卷调查法自下而上的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并通过“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剖析其空间模式,最后尝试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北京市周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由村庄向市郊辐射拓展具有明显方向性,空间模式由基本生活圈、扩展需求圈、高级需求圈和替代需求圈四圈层构成,规划策略一方面需要基于圈层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从而强化圈层差异性需求的空间匹配,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各圈层获取空间设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以强化时间匹配。

    • 蔡小波, 庞晓媚, 邱 泉, 方棣波, 李文伟
      2022, 0(1):  34-4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5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回顾现代开发控制的起源、建立与发展,梳理了现代开发控制的制度框架,指出开发控制通过四种方式促进公共卫生与健康:规划法规建筑条例控制,城市规划与用地布局引导,行政许可提前干预,协议性条件的应用。然后,对比国外现有的实践与理论,分析我国现有开发控制制度的困境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一是完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和建筑条例;二是提出“卫生约”的理念,并据此调整规划的编制技术体系;三是提出“建筑使用”许可制度;四是优化土地出让及规划许可条件。

    • 马子路, 黄亚平
      2022, 0(1):  41-4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6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科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区为案例,基于工商登记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城市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科技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区位条件、商业环境、技术因素、文化环境、孵化环境、集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科技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 设计研究
    • 司 睿, 任绍斌, 王 振
      2022, 0(1):  48-5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7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城市形态与环境舒适性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热门议题。探讨风热环境参数与街区围合度的关系及开敞空间周边建筑的围合形式,目的在于为空间形态控制提供思考路径。选取武汉市的开敞空间共68处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理想空间模型,运用Phoenics软件量化模拟冬夏两季典型日的典型时刻不同围合度下室外环境空气速度、温度和空气压力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集中建设区开敞空间周边建筑围合度与夏季空气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风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分析结果对开敞空间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建议。

    • 王艺彭, 王 洁
      2022, 0(1):  54-60.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08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语言是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广泛用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建筑学学术讨论中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涵义,近年来国内建筑学界对语言的使用频繁,但关大多还是停留在语言概念的表面,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的借鉴尚显不足。旨在从历史文献研究出发,梳理建筑学理论历史中与语言结合的不同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汲取语言这一学术领域对建筑学研究的借鉴价值。基于不同研究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将语言—建筑学研究分为三类:语言在其中分别作为一种类比对象、一套规则和一种结构系统,据此分别向语言学作了溯源与理论性分析。对语言—建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性梳理,重新讨论了语言之于建筑研究的意义,立足当下提出了交叉融合的借鉴思路。

    • 吴韶集, 胡一可
      2022, 0(1):  61-68.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241.01.009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实测人流量数据在当前的建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其可用于建立具有预测能力的空间模型。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Yolo-v3和DeepSORT算法获取实测人流量数据;而后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分析了电梯和自动扶梯两种不依赖人自然运动路径对于三里屯太古里和北京APM中人群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两种路径对人群分布产生影响,产生了“空间超链接”现象。这一结果为建筑师进行建筑实践提供了一定依据,合理选择和布置自动扶梯和电梯可影响建筑中的人群分布产生情况。

    • 刘婧娟, 郭 谦, 吝元杰
      2022, 0(1):  69-7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10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针对现阶段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2011年颁布的《瓦莱塔原则》为历史城区更新这一难题提供了指导。通过对《瓦莱塔原则》的分析研究,在现代因素不可避免地介入历史环境之时,应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以“价值延续”的更新思路使之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并结合恩宁路中粤博西侧箫笛文化艺术馆的实践案例,为之后在历史城区更新中的建筑实践提供参照。历史城区不仅是历史空间的物质留存,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忆载体。历史城区的更新实践应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整体的视角去认知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相关联,为城市的延续性价值带来生机。
    • 邵 玮, 李 早, 叶茂盛
      2022, 0(1):  76-84.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11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研究针对徽州传统民居的庭院空间展开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对63处传统民居庭院进行调研,提取了面积、面积比、长宽比、饱和度和边界系数五个量化指标对庭院空间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庭院空间进行分类。总结出中小规模方整型、中小规模条型、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和大规模复杂型四种庭院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庭院位置与其中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四类庭院在位置分布与要素布置上均有所不同,中小规模方整型庭院作为空间过渡与补充,以前院和后院居多,多布置绿化、漏窗等要素;中小规模条型庭院以前院为主,组织规模较大的宅居组团的入口交通,要素上多以构筑物、拱门、字匾和二次轮廓要素结合布置;中小规模不规则型庭院往往作为宅居空间中的亮点,多位于前院和侧院,以绿化、水面、漏窗要素居多;大规模复杂型庭院多为生活化的后院,绿化、水面、石凳等要素较多。

    • 方 翰, 沈中伟, 喻冰洁, 李 渊, 罗克乾
      2022, 0(1):  85-93.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12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地下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其合理化布局对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5年、2018年、2020年的成都市POI数据,运用Python、GIS提取火车北、春熙路、环球中心三大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历年POI点位分布。通过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解析成都市典型商圈的地下商业空间时空演化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个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平面布局均表现为廊道集聚和散点扩张特征明显,地下商业空间集聚趋于多中心与簇群化,竖向组织形成了紧邻式、通道连接式、商街连接式三种模式;②春熙片区地下商业业态呈餐饮占比衰减,购物与生活服务增加的趋势,环球中心为生活服务类增长型,而火车北为购物增长型;③火车北站与春熙路片区地下商业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特征向异性变化更为显著,而环球中心则为衰减状态,地下商业空间发展呈多向均匀式布局发展;④交通可达性提升、产业空间重构、存量空间开发等是成都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演化重要驱动因素。

    • 绿色建筑
    • 孙海涛, 刘培杰
      2022, 0(1):  94-97.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2.01.013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中对楼板撞击声隔声的要求引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单值评价量有实验室测量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Ln,w和现场测量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L'nT,w。对撞击声隔声评价指标Ln,w、L'n,w、L'nT,w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测量和实验室测量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建筑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较差时,侧向传声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现场测量指标L'n,w与实验室测量指标Ln,w相差不大;L'nT与L'n在接收室体积V=31m3时相等,当接收室体积V>31m3时,L'nT会小于L'n,因此L'nT,w会低于L'n,w和实验室测量值Ln,w,接收室体积越大偏差越大,按照当前住宅户型的发展趋势,客厅体积一般在60~130m3,采用L'nT,w进行撞击声隔声评价会导致其数值低于实验室测量指标Ln,w,约为3~6dB;采用现场测量指标L'nT,w进行撞击声隔声评价会受到接收房间体积的影响,因此建议在现场绿色建筑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评价时同时参考L'n,w的测量结果。

    • 邬轶群, 王 竹, 朱晓青, 于慧芳, 贾苏尔·阿布拉
      2022, 0(1):  98-105.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1241.01.014
      摘要    PDF ( )   相关文章    计量指标
      低碳减排是我国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低碳评估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城镇层面,聚焦于乡村层面的研究较为有限。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乡村“碳图谱”的概念,建构以微观宅基地、工厂等为基本单元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并采用图与谱的形式对时空特征进行可视化的表达与解析,以期为低碳乡村的营建规划提供参考与经验。以长三角地区乡村为实证样本,结果表明:乡村碳图谱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分布、“周期性”变化、“类型化”结构的特征。差异化的产业类型,导致不同乡村的碳图谱时空特征和趋势分异明显,需相对应地提出优化策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