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何镜堂,倪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05(9):27-30.
[3]何镜堂,倪阳,包莹,等.胜利纪念与城市生活的交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6(5):53-55.
[4]童瑛,陆丽青.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5(10):28-30.
[5]张国杰,杨敏杰.论城市环境的视觉暗示[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2,19(1):38-40.
[6]高静.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7]Wagemans J, Feldman J, Gepshtein S, et al. A century of Gestalt psychology in visual perception: II.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2, 138(6):1218.
[8]尹培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J]. 建筑学报, 1988(3):44-47.
[9]成志军,林晓妍.格式塔理论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3, 25(5):12-15.
[10]安婳娟,高祥生.建筑形态的视觉动力类型分析——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理论的解析[J]. 建筑与文化, 2013(6):49-54.
[11]牛力,徐磊青,汤众.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J].建筑学报,2007(5):89-91.
[1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3]陈海津.图像、影象、意象--建筑审美的"视觉化"倾向[J].南方建筑,2005(2):73-74.
[14]冯琳,宋昆,胡子楠.视觉文化透镜下的建筑视觉因素分析[J].建筑师,2013(5):48-53.
[15]王月涛.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6]马珂.试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J].电影评介,2011(14):13-14.
[17]曹保明.布达佩斯的“鞋子”纪念碑[J].城市地理,2009(8):8-8.
[18]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李威.建筑秩序的回归[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0]郭新,姚力,李震,等.战争遗产展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2):57-62
|